原始社會,男子以狩獵為業,女子采集、育兒為主,狩獵難度大,是家族生活主要來源,需要的勞動力大,男子的比重高,最終導致母係製變為父係社會。當然這些與牛娃扯不上任何關係,但是這卻充分反映了男子喜歡狩獵的本性。正如男女戀愛,男人總是喜歡在追求一個女子時,風情萬種,甜言蜜語,鞍前馬後,而得到後,便不再視為寶物,隨心對待。這正是男子狩獵心態,當遇到一個獵物,他們總是忘卻周圍一切,全神貫注,一旦獵物取得,對於囊中之物,他們不再特別關注,而是尋找新的獵物,沒有一個人會始終如一的把囊中之物作為獵物的。
牛娃喜歡狩獵,倒不是因為這些,大概跟四叔的影響有關吧。他喜歡小鳥,便想捉住小鳥來玩;看見鬆鼠可氣,因為鬆鼠總是吃自家的包穀,所以他想射一兩隻來報複;而看到竹雞,而不是為了玩和報複,是因為竹雞肉香,好吃。很多女生自稱是吃貨,殊不知小孩乃真吃貨也,他們見到什麼,第一考慮能不能吃,是不是很好吃。牛娃對野娃(野生動物)的肉有獨特情懷,因為他在學校長聽小華說:竹雞的肉真香啊!拱豬的肉肉真香啊!野豬的肉真香啊!毛老鼠(鬆鼠)的肉真好吃啊!牛娃瞪大眼睛:“毛老鼠能吃嗎?”“皮一剝,肚膚(內髒)一去,放到火上烤,撒點鹽,辣椒,花椒,味精,五香麵,香啊……”牛娃仿佛看到了一隻金黃的,流油的熱氣騰騰,香氣襲人的烤鬆鼠,不,那不是一隻鬆鼠,那麼大,應該是一隻野兔吧。扳開一條腿,肉撕成一條條細絲,想著想著牛娃就醉了。
正是這些美味的誘惑,促使著牛娃狩獵的心。牛娃砍來一根大拇指粗的細竹,幾根麻,搓成繩子,栓在竹節一頭,壓彎竹節,栓上另一頭,一把弓就做成了,牛娃從書上得知,古人做箭,都是用蘆葦做箭身,蘆葦是什麼?牛蛙是不知道的,也是找不到的,於是找來冬天的蒿杆,削成六十厘米的箭身,從父親的工具箱裏偷來五六顆釘子,用鉗子夾斷,將有錐的那一段倒插入箭身,細繩綁牢,一套弓箭就做成了。下一步就是尋找獵物了。
冬天的動物不知到哪兒去了,鳥兒的聲音沒有春夏那樣歡快活力吵鬧,鳥雀的身影變得稀少,偶爾能看到五六隻麻雀撿石板上的剩穀,有時也引來一兩隻斑鳩,這些都不是牛娃的獵物。偶爾遇到一隻鬆鼠在核桃樹上搜尋殘餘的果子。牛娃試圖射一箭,箭還在空中,鬆鼠一躍,跳到另一枝頭“咯咯咯”嘲笑著牛娃,牛娃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來到一片樹林,細聽樹林中任何聲音,牛娃聽到枯葉被踩碎“喳喳喳……”有節奏的聲音,心中大喜,這就是牛娃的獵物——竹雞。這個季節,竹雞往往是一對,不像其他季節那樣成群結隊。牛娃透過刺叢(刺的枝幹繞成的,雖沒有葉子,也是很好的遮蔽物)察看竹雞的蹤跡,當竹雞離牛娃足夠近時,他便抽出一支箭,搭上弦,拉弓,透過縫隙,“嗖”一聲,箭猛的紮向竹雞,然而很遺憾,隻紮到幾片枯葉,竹雞一驚,高舉著頭,察看周圍環境,牛娃再抽出一支箭,“嗖”,再次紮向竹雞,卻紮到了竹雞的胸前枯葉上,竹雞恍然大悟,“嘰嘰嘰,李尋歡李尋歡…。。”飛逃而去。
牛娃並沒有因為一次失敗而懷疑自己,他想到了獵人一般都有狗,於是他解開自己栓狗的鐵鏈,狗見主人赦免自己,甚是歡喜,扇著尾巴,不停的舔主人的手,跟著牛娃來到樹林,牛娃屏住呼吸,狗見了主人如此神秘,似乎意會到了,於是匍匐待定,細聽竹雞發出的聲音。當牛娃抽出箭,搭弦,瞄準竹雞,準備放箭時,隻聽“呼啦”一聲,狗迅速串出,撲向竹雞。隻聽見“嘰嘰嘰,李尋歡李尋歡……”“撲哧,撲哧……”竹雞飛走了。牛娃愣了,狗掄圓了尾巴,大搖大擺的向牛娃走來,嘴裏叼著一根羽毛,牛娃氣急了,掄起弓向狗背打去,狗橫著向外閃,卻沒躲得過這一棒,眼裏充滿了不解與憤恨,“嗚嗚”了幾聲,自覺無趣的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