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我們來談談這部作品在整個係列中的位置,在這裏筆者將其定義為一個過渡篇,寫的是桐人從虛擬世界中回來後麵對現實社會所表現出的種種,川原用大段大段的獨白表露桐人和直葉兩個人的心情的轉變,這使得讀者很輕易就能把握故事情節的發展(不是很喜歡這樣,這麼寫看開頭看結尾就能猜個大概了……)。
從GGO等後篇中可以看出,除了之後的幾個中篇之外幾乎沒有多少關於桐人在ALO中的描寫,那麼為什麼要用這麼長的篇幅來寫桐人拯救亞絲娜的故事呢,筆者認為仍舊是為後**鋪墊這個原因,在SAO2中我們了解到的是一個樂觀自信的桐人,而在從虛擬中脫身後的桐人所麵臨的是與整個世界的脫節與虛幻與現實自身能力的強烈反差,這從一定程度上照成了桐人的自我迷茫,無論是做噩夢無助的哭泣還是得知亞絲娜的情況之後的哭泣與無奈的想要放棄,這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桐人的迷茫。這種迷茫是如何擺脫的又是如何重新樹立起信心的,這有必要做出交代,不光是為了邏輯合理,更是為後文的發展做出鋪墊,所以筆者才說這部小說仍舊是過渡。
一總覽
通讀整部小說,從一開始的對整部小說的猜測與定義到最後的自我否定,我之所以轉變看法並不是因為故事的崎嶇也不是因為川原想起了自己挖的那個關於矛場的坑,而是因為我從開始便覺得這部小說應該是有關於桐人一個人的小說,但這部小說的精彩在於出人意料,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川原並沒有拘泥於原來的世界觀,在完善原有設定的同時引入了新的設定與人物,在以拯救為主線的同時分別添加了“須鄉(權利,這個後文會單講)”“直葉(愛)”“ALO世界(權利&友情)”“愛情(這個是包涵在ALO與直葉中的)”這幾條相互糾纏的支線豐富了原本單薄的主線,這是我所未預料到的。如果說讀一部小說就像在作者的世界中散步的話,那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就像是在薄霧中遙望終點,模模糊糊,雖然知曉終點在何方,卻不知路途或曲或直。
開篇直奔主題,交代了桐人醒來後的心態以及亞絲娜仍未醒來這一重要信息,隨後的自然是是本座BOSS須鄉的出場(你說亞絲娜他爹?額,沒印象……),有關亞絲娜信息的發現,故事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展,卻始終沒有脫離主線太遠,說是出人意料是因為諸多情節並不是如以往以桐人一人來推動的,而是由諸多瑣事圍繞著主線拚湊而成,從此刻開始主線與支線相互糾葛,拉開了ALO的序幕。
接下來我將將這幾條支線單獨分開解析,在最後做出總結
二須鄉——被仰望腐蝕夢想的人。
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關於夢想的執念,這種執念通常會隨著內心成熟與自我對外界的認知不斷深入而漸漸的從信仰的高殿撤下,被現實的種種替代,但總有一部分人仍舊緊緊的握著自己的夢想不放,在認知了外界的不可違背的真理的威力後,由正麵的動力變成了負麵的動力,外界的刺激由負相關變成了正相關,進而做出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來。
我們必須承認須鄉是一個有野心有抱負的人,隻是由於矛場的光環過於耀眼,使得這個“天驕”並沒有獲得內心預期的榮譽,失望之下的絕望與不甘轉生出瘋狂與偏激。
須鄉與矛場都是具有類群代表性的人物,而桐人與他們的對峙所產生的種種應該也是作者所認為的標準結果,從最開始的不理解到理解,仇視到釋然,我們每個人之間都有彼此不認可,不理解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往往成為我們仇視的原因,當主觀與主觀相互碰撞的時候很容易產生誤解。
隻不過我向來不承認天才都是偏激的這一說法,以犧牲他人性命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天才隻能說是個IQ高的白癡罷了,再早點類似的有納粹主義,現在人大多稱為獨裁,共同點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而為,在不可為時硬是傷害他人以達到自身目的。
到最後桐人可以說是默認了矛場的做法,正如矛場所說如果你對那個世界還存著除了憎恨以外的其他感情,最後矛場與桐人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妥協,彼此認可。換個說法大概天才與不屈信念之間的相互妥協吧。而須鄉呢?川原應該是持批判態度吧,沒有善始的人大都沒有善終,如果說矛場是因為天才的孤獨而變得偏激的話,那麼須鄉隻是單純的被榮譽與欲望蒙蔽了雙眼的可憐之人罷了。這樣的一個人是壞到骨子裏的,從一開始便走著瘋狂的路途,也許這與他成長的環境有關,但作者並沒有提及。無論如何,這部小說還是順從了大多數英雄救美的設定,正義終將戰勝邪惡,而且詮釋了川原眼中的英雄,並非孤膽英雄而是那種有著懦弱膽怯,卻因為某些原因而將所有的負麵情緒都拋棄,可以發揮出100%以上能力的人,既是為目標而拚搏,不拒絕他人幫助,不走上孤獨的路,這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