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暗暗拉住了還要說話的父親,自己深深地朝李曜行了禮,李曜也已經知曉了艾洄心中的意思,明白了艾國公並不是和劉智暉等人一樣的目的,艾國公不過是年事已高,耳朵根子軟了,沒有了自己的主見,聽到同僚的三言兩語,也不加以甄別,就隨波逐流,頂多是個不明事理的老頭,但艾國公態度轉變很快,也看清了劉智暉等人妄圖要挾天子,無論對錯,對於新的舉措一概貶入塵埃,不是為國為民,更不是什麼盡忠職守,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已——隻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損,還和以前一樣,其餘的他們就不管了。
艾國公和他們還有些不一樣——艾國公在聽到劉智暉等人的巧言後,欣然同意前來,說明艾國公的心裏也是有個不能逾越的底線,如果這個底線被逾越了,艾國公隻怕反應會比劉智暉等人要大得多,可艾國公有一個劉智暉等人比不上的長處,那便是在艾國公心裏,還是尊敬皇帝,忠心朝廷,還是有不少好的願望,希望燕國可以更加昌盛,更加太平——李曜知道,艾國公的心思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國,一個是家,兩者都很重要,否則,艾國公培養不出來像艾洄、艾浚等忠君愛國,卓然不群的後代,也不會聽了劉智暉等人三三言兩語,就貿然前來,不管後果如何。
李曜對於艾國公和整個艾氏族人還是放心的,但其餘的人,李曜今日看了他們的表現,又聯想到了舅舅昨日前來說的那些話,心裏也有了底——一貫的縱容會毀了他在所有人心中的威嚴,也會毀了新政,更會毀了燕國的安定與太平。
劉智暉等人為何會如此衝動,其主要原因,李曜也是心知肚明——劉智暉和王老國公兩家都是世代武將,現在已經歸屬燕國的秦州等三十二州就是王、劉等人打下來的,可李曜一道旨意下來,將王劉等人晾在了一邊,不再往前推進,而是原地待命了,這讓王、劉等人很不滿意,尤其是王振祜,已經不止一次在私下裏議論皇帝不懂兵法,胡亂指揮,還揚言他辛苦打下來的三十二州終會在李曜的手中丟掉。
李曜聽了這些胡話,並沒有處罰王振祜等人,一是照顧他的顏麵,二是照顧包括王振祜在內的老世族的顏麵,他不想和他們這些老人鬧得很僵——李曜經曆了今日一事,此種想法也淡了。
李曜也不客套了,直截了當對劉智暉等人道:“幾位國公現在可以說了,朕洗耳恭聽,朕的宰相也有兩位在場,也會洗耳恭聽,還望國公指教,好讓朕的兩個宰相好好改正一番。”
仍然是劉智暉先開口了,隻見他也努力克製著自己,沒有像剛才一樣激動,而是換了一番語氣,娓娓道來,很是平靜地訴說自己心中的不滿。
“陛下即位以來,一直克己複禮,勤政愛民,體諒臣下,這些都是聖明君主的作為,臣很高興可以生活在陛下統治的燕國,可以看到陛下生生不息的誌向和奮發圖強的決心,說實話,我大燕將近三百年,已經很久沒有像陛下一樣有為的君主了,臣覺得臣等前世必定修了天大的福分,今生才得以站在陛下麵前效力——可是,陛下,君主賢明,想要大治,不是光靠遠大的理想和煥然一新的政令就能實現的,要想實現大治,須得具備君明臣賢,四海皆君子的條件,可如今的燕國,君明臣不賢,四海少君子——臣德才薄,自知不能輔佐陛下創造豐功偉績,隻能退居一側,可臣雖然年老,可還沒有昏庸糊塗,臣活了幾十年,是沒有多少治國才能,但也有些看人的眼光,依臣之見,此時此刻,陛下應當遠離小人,親近賢人,恢複祖宗的國策,廢棄慢慢進行的新法,這才是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