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晅雖是太後的女婿,是先皇選定的顧命大臣,同時也是皇帝心愛的知己,但太後很不喜歡艾晅,這種不喜歡,已經十幾年了。
伊始,隻因艾晅實在太像他的父親艾洄了,品貌性格,完全和他父親一模一樣。兩人都很固執,不講情理。
後來,艾晅成為女兒武成公主的駙馬,十幾年如一日的冷落女兒,不進公主府,有時還因為公主的緣故,衝撞她這個當朝太後。
加之,艾晅不願意與她合作,處處與她作對,政見不合,是太後下決心除掉艾晅的主因。
當太後得知艾晅要領兵圍困行宮,將她幽禁,不禁喜上眉梢,設下迷局,引誘艾晅上當,讓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給了她一個上好的把柄。
艾晅兵敗的消息,傳遍了天下,很少有人站出來為艾晅說話,即使他年輕時是燕國聞名的白衣郎,還是燕國美男中的翹楚,很受百姓喜愛,這次觸及謀反大罪,無人敢出來為其說話,還有許多人恨透了艾晅,認為他居功自大有反意,要幽禁太後,幸虧太後聖明果斷,搶得先機,懲罰了惡人。
太後對於這樣的言論,很是滿意,艾晅遭到厭棄,正是她想看到的。
除掉了艾晅,她也就成功了一大步。
這個艾晅在天下人的心中,分量太重,他是少年成名,走過了許多地方,那些地方至今都留有他破奇案的故事,深入人心,艾晅清明的名聲很是響亮,以至於有些地方還供奉了他的畫像,日夜跪拜。
艾晅在朝臣心中的地位也很崇高,首先他的出身高貴,是長公主的兒子,父親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在燕國很有威望,在燕人日漸衰敗的今日,艾晅則代表了燕人的信念與信心,不少燕人被驅逐出朝堂,便聚集在艾晅的身邊,與太後作對。
隻要鏟除了艾晅,很多人就沒了念想,生不了事端,隻能乖乖聽天由命了。
太後接見秋嵩的時候,心情異常愉悅,這種愉悅,太後一點都沒有掩飾,大方的表現在了臉上。眉笑眼開,說話的語氣都好不少。
秋嵩彙報完情況,一刻也不敢多停留,得到太後的準許後,連忙出去。
太後的笑容,讓他害怕,太後的冷血,也讓他不安。
看來,外麵的猜測是對的,太後不是為了皇帝的安危才要鏟除艾晅等人,太後是為了自己,太後不甘心隻呆在後宮中發號施令了,等艾晅等人一死,太後便要走到朝堂上了。
太後鋪墊了那麼多年,重用了許多女將軍,還任命了三四個女宰相,原來是為自己登基為帝做準備,等到天下人都習慣了有女人當官,自然也會習慣女人當皇帝,不會感到詫異,即使有意見,也不會引起多大的波瀾。
望著高大的宮牆,秋嵩越走越沉重,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將這些由狼子野心的人一網打盡,才能力挽狂瀾。
待秋嵩一走,深受太後信任的幾個女宰相從屏風後麵走出來。
一人道:“太後,這秋嵩去勸艾晅本就是在做無用功,看來他是不舍得送老師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