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泰寧六年,韓言憑借著在淮泗的赫赫戰功,被封以一等毅勇伯,於壽春建立淮西行轅,以韓言為都督,總督淮西諸路軍馬。朝廷給予足額錢糧,支持他整備擴軍。
殿議之時,不乏大臣以韓言年紀尚輕為由,反對其全權經略淮西諸軍事,對於其擴軍整備一事,更是不予支持。
李濼隻淡淡道:“壽春浴血之際,不知汝輩這般年長者,何在?”
眾人羞愧,加上淮西經壽春一戰,韓言威望已是深入人心,建立淮西行轅一事,終成定局。
而韓言,也成為了東吳史上,最為年輕的一鎮都督。
早朝結束之後,韓言被招到宣德殿中,李濼此時正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幾封奏折,臉上有些蒼白之色,估計是在昨夜批閱奏折太晚的緣故。
李濼今年四十有三,乃是東吳先帝第六子。當年最有希望繼承大統的榮親王李治戰死在十年前的壽春大戰。眾多皇子眼見帝位有望,紛紛使出手段,前前後後加入太子之位爭奪的皇子竟是有十一位之多。當時朝堂真是步步驚心,不少早上還是紫綬玉帶的部堂高官,下了早朝便是流放千裏,發配嶺南。便是同宗同源的世家子弟,為了免於將注碼下錯,也是多個籃子裏放了雞蛋。當真是人心惶惶。
而李濼當時身名未顯,雖然以皇子的身份掌管著刑部,但是大多官員都是出自世家門下,李濼並不能完全掌握刑部。比起得到已故方家支持的大皇子李淵、執掌吏部,與蘇家結好的四皇子李沐、執掌兵部、嶽父為京城禁軍都督的八皇子李湯等皇子。李濼不具有任何優勢。
但是事情的結局出乎了當時所有人的意料,皇帝臨終之際本是屬意四皇子李沐,誰知被八皇子李湯提前得到消息,連夜召集禁軍發難,就在這宣德殿前。數千東吳子弟戰成一團,李湯手刃李沐,逼著先帝退位,立自己為帝。
大皇子李淵不甘於失敗,連夜調集方家在建業周邊的力量,連同自己散養的死士,一起攻打皇宮。
那一場混戰當真是血流成河,不僅李湯、李淵大打出手,李沐一方殘餘力量及其他皇子的勢力更是渾水摸魚。
最後李湯、李淵在內的八名皇子全部葬身在那一役之中,皇室精華毀於一旦。此時李濼反而成為了皇位最有力的繼承者。
即位之後的李濼,數年隱忍,對於世家在朝堂上的動作也是置之不理,但是隱忍之下,終有淮泗數場大捷,方家覆滅。
正在閱讀奏章的李濼擺了擺手,讓正準備施禮的韓言不必多禮,又叫內侍給了韓言一把椅子坐下,然後又看起了奏折,沒再說話。
韓言也不著急,隻是靜靜看著宣德殿的布置,之前早朝,已宣布了自己入主淮西之事,北唐經此一役,短時間內不會再有動作,接下來,應該是要好好發展了。
李濼輕輕放下手裏的奏折,抬頭看了韓言一眼,嘴角慢慢綻開笑意,“到底是決死淮泗的少年將軍,氣度從容。來,給朕說說,你在淮泗大敗白憲的風光。”
“當時襄陽戰事急迫,白憲又失了糧草,才會退去。”韓言肅容道:“若論用兵,白憲當是天下第一無疑,隻是他畢竟掌軍未久,入城之後無法約束部隊,才有一場大敗。當時勝負,微臣不過是占了四成而已。
“你倒是勝而不驕……”李濼知道韓言所說乃是實情,壽春一戰,如今看來自是風光無限。韓言憑著兩個草草成軍的混協軍,萬餘人馬,卻擊退了北唐白憲的上十萬大軍。隻是其中凶險,更是非比尋常。他輕輕笑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吳人十萬軍。當年誓言,你片刻不忘,好!“
“全賴陛下栽培。“
“那是你自己驚采絕豔。“李濼擺了擺手,笑著看向韓言,道:“這百多年來,曆代先賢名將,不知多少次戰過淮泗,但是一敗再敗。熙寧年間,朝廷五十餘萬大軍攻略淮泗,但是最後依舊慘敗而還。五十萬江東子弟最後過長江者不足十萬,當真是痛徹心扉。此次若不是你死守壽春,如今淮泗,真不知是誰家天下。”
“北唐在淮泗殺人盈野,隻要朝廷振臂高呼,必定從者如流。”
“那依你看,我們和北唐,到底有多少差距?”
韓言早有準備,緩緩說道:“臣去洛陽之時,一路所見,皆是北唐整軍備戰的模樣。趙氏一族以武立國,朝中入主內閣的大多是軍旅出身。民間對於從軍一事也是非常熱衷,基本上家家都有在職的軍人。北唐常年征戰的軍隊百萬以上,河北、河東等地更是常年征戰,兵鋒磨礪,大多都是精兵。便是尋常軍旅,戰力也是勝出我大吳不少。而且趙德昭在民間極有威望,若是事有非常,以趙德昭的威望,隨時可以將軍隊擴充到兩百萬之多。江淮一線水網密布,我們還能占據些許地利擊退唐軍,但是中原一帶地勢平坦,若無十分把握,我們很難在中原戰場正麵戰勝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