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唐景熙十六年十月十三,在得知燕京被乃蠻一戰而下的消息後,路可照沒有半點猶豫,立即集結了麾下四個軍的兵力,回擊燕京。
一向好勇善戰的乃蠻人一改常態,在崔伯淵的指揮下,通州的乃蠻人不戰而退,主動將通州這個扼守燕京咽喉的重地,拱手送給了路可照。同時,戰火也理所當然地再一次燃到了燕京這座北方第一重鎮。
對於路可照而言,前麵的道路上,不僅有家仇血恨,還有上十萬的乃蠻騎兵。天下各方勢力的目光,也都將,聚集在這裏。
這將是一場艱難的戰役,絕不會有人來懷疑。
十月十四日中午,在崔伯淵的獻策下,蒙塔裏並沒有穩守燕京城,而是主動出擊,在城外十裏的南苑,布下大陣,迎戰路可照的七萬餘北唐大軍。
路可照身在中軍,身邊是上百名重甲佩劍的將士時刻戒備。燕京城破,路家一族男兒幾乎全部戰死,除名北唐世家的消息,他早已知道。不是沒有後悔,如果自己懦弱地選擇穩守燕京,憑借著十餘萬參差不齊的軍隊,未必不能堅守燕京,使乃蠻不能再進一步。可是,他終究會不願眼見山河淪喪,也終究不願那般地任人宰割。
百多年風光不墜的將門世家就這樣一朝滅亡。他在很早的時候便已聽說過崔伯淵的大名,隻是從未曾放在心上,終於在今天,因為他的看輕,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眼睛越過層層軍陣,看向陣中那個一身儒衫,鶴立雞群的叛國謀士,崔伯淵的故事他也聽過不少,一個堂堂的翰林學士去投了草原蠻子,也算是引起了當時不小的一場轟動。之後憑借著一己之力,助蒙塔裏稱霸草原。也是能入鑒聞局眼睛的了不得人物了。他本也想過招攬,卻終是……太遲了一步。
一步太遲,便是一生錯過。
遠處的乃蠻陣中,蒙塔裏等一眾乃蠻首領正細細地觀看著北唐的軍陣。草原上的兒女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向來是不怎麼把漢人的騎兵放在眼裏,畢竟當年北唐圍剿契丹諸部落的那一場大戰,這些乃蠻人並沒有在場。之後雖然也會聽到一些傳聞,卻是從來不會放在心上。這些年他們雖然常常南下,但是和五十二軍這樣的精兵交手的機會卻是不多,如今見到北唐帳下有那麼多的騎兵,大部分的乃蠻將領都是心中一怔,以他們多年的經驗來看,這些騎兵,實在是精銳中的精銳。便是自己部落裏最善戰的勇士們,也沒有必勝的可能。
稱職的獵手往往隻要看一下獵物的眼睛,便可知道那動物是否凶悍。
要知道北唐牢牢占據著北方所有養馬場,戰馬源源不斷,比起西漢和東吳,北唐的騎兵才真正具備和草原民族馬上爭勝的實力。而北唐眾多騎兵之中,又要以河東、河北兩地的精銳最為鋒利,向為北唐騎兵之冠。隻不過後來趙德昭一直抽調精兵趕往關中,使得這兩地的騎兵力量有所減弱。
五十二、九十七兩軍騎兵抵達戰場後,在路可照的指揮下就地列陣,今天,是決生死勝負的時候,不急在這一時。大批的步兵肯定就在他們後頭。此前,蒙塔裏還打算在唐軍到來以後,趁其陣勢未成,先遣騎兵衝擊,看看有沒有一擊得手的可能,但是如今看到對方那麼多的騎兵在手,也隻能打消這個念頭了。
北唐陣前,一些將士紛紛摩拳擦掌,揮舞刀劍,顯得很是急不可待。這些人中,大多數人的家眷都在燕京。如今與乃蠻一戰,可謂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過不多久,身後便傳來悶雷般的腳步聲,顯然唐軍主力已經抵達戰場。這一次路可照手上除了五十二、九十七兩個軍以外。其他兩個軍的人馬大多都是步兵,其中不乏在北唐軍中曆史悠久的重甲步兵。
要說集重甲步兵之大成者,必是襄樊李繼業無疑。可是要論天下最善戰的重甲步兵,非是河北的二十九軍不可!連李繼業都是二十九軍走出去的大將!
騎兵在中軍的指揮下迅速地向兩翼展開,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黑甲。身披厚甲的重步兵一手拿著橫刀,一手握著一人多高的盾牌,排在了全軍的最前頭。正是威名赫赫的河北二十九軍。從漢人和胡人第一次打仗的那個時候起,重裝步兵就成為了對抗騎兵的重要兵種,每一次大戰都是漢人軍中的頭等主力。在和草原戰士的征戰中,無論攻守城池,還是野外爭雄,都立下過赫赫戰功。關於他們的事跡,足以讓一個說書先生這輩子都不愁找不到新鮮的故事。重甲步兵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北唐軍中一支戰力強悍的精銳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