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洛陽的戰鼓聲(一)(1 / 2)

冷風瑟瑟,大地一片蒼涼,天空中有幾隻形單影隻的大雁,孤獨地在空中劃過著痕跡。一片高高的山岡上,一個麵目清秀,身披重甲的將軍,正一動不動地注視著地平線上的風景。在他的身後,是成千上百名身穿唐軍服飾的士兵,緊張而忙碌地在這片高岡上,構築著一條條嚴密而堅實的防線工事。

不多久,曠野地盡頭,一條條淡淡地黑線正整齊地向著己方邁步而來,一麵麵的蒼狼旗幟,在空中迎風招展。

北唐景熙十六年十月二十六,在大同大捷傳入河北之後,接連取得勝利的趙德昭決定繼續出擊,擴大勝利規模。集中了麾下九個軍的主力進攻涿州,而其餘各部隊則在涿州的外圍構築防線,阻擋所有增援涿州的胡人部隊。

其中,在襄樊戰役中立了功的白牧楚,被任命為白馬原一線的防線指揮官,轄下五千餘第二軍士兵。

高岡之上,白牧楚的眼睛逐漸眯成了一條細縫,經過襄樊的戰火淬煉,當年那個走馬章台的洛陽紈絝,已經蛻變成了冷酷嗜血的軍人。隻通過這一眼,白牧楚便可以大概得出,這批胡人援軍的數量至少也在兩個軍以上。

響亮的號角聲在胡人的軍前吹響,一隊又一隊的胡人騎兵在陣前列好陣勢,陣後麵是大量滾滾而來的漢人部隊。在河北連番作戰以來,這樣的建製白牧楚瞧得多了。胡人的兵力畢竟不多,在崔伯淵籌建漢軍部隊的背景下,這些草原部落也紛紛效仿,裹挾著大量的青壯百姓作為自己的戰力。隻是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往往非常低下,一旦胡人自己的主力抵擋不住唐軍的攻勢,這些人往往四散潰逃,衝撞著胡人自己的軍陣。因而對於大多數的北唐軍官來說,他們都沒有把這些人放在眼裏。

真正讓他們感到擔憂的是,那些來去如風的草原胡人。在河北這個地勢開闊的戰場,這些自小在馬背上生長的胡人擁有著不可估量的戰力。一路以來,常常遇見數十名胡人騎兵就敢挑戰一個營乃至是一個軍的事例。大軍雖然自洛陽北上之後連戰連捷,收複的城池也是一座又一座,但是消滅的胡人部隊卻不是太多,更何況每打下一座城池後,都要派兵留守。偌大的軍隊,也就在這樣一次次的分兵中,不斷地消減。

說實話,白牧楚並不讚同趙德昭如今的用兵策略。如今再北方戰場上的朝廷部隊雖有超過四十萬眾。但是分屬洛陽、河東兩大兵團。而河東兵團又分出傅文召集團和時盾初集團。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敗。數十萬大軍分成三股力量,每一股都看似強大,卻每一股都無法對敵人形成優勢兵力給予打擊。

在進入河北以來,趙德昭又一心顧及著朝野議論,對於收複故土的事情格外上心,並以此為最大之目的。但是朝廷大軍每深入一寸土地,便要多抽出一名士兵去防守。那一座座收複的城池,在無形之中,卻成為了朝廷大軍的枷鎖,鎖住了一批又一批的軍隊。如此下去,隨著戰線地推進,能夠留給趙德昭調度的軍隊隻會越來越少。而那些固守在城池裏的軍隊,將會成為一隻隻隻剩下堅硬外殼的螃蟹。或許能擋得住胡人的幾輪攻擊,卻難逃覆滅的結果。

如今趙德昭想反客為主,在涿州設下大局,調度各方胡人勢力於此決戰。不得不說,這是一招妙計。白牧楚閉著眼睛想都知道這一定是選鋒大營的薛辭修替趙德昭出的主意。

薛辭修是洛陽城內難得的大將之才。洛陽這種地方,能出得了最頂尖的政客,卻一萬年也出不了頂尖的將軍。一個將軍若是學會了官場上的那一套曲意逢迎。那便是一個沒有底線的將軍。一個沒有底線的將軍,永遠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輝煌。

涿州這一局,起手不凡,將河北南部的數十萬胡人、投降漢軍部隊全部計算在了其中。但是薛辭修,或者說是趙德昭的目光,從頭到尾都隻是放在了涿州而已。他們想那下涿州,以此窺伺燕京之地。然後以時銘所部閃擊雁門關之地,兵出河北,形成兩麵夾擊的態勢,迫使乃蠻人在燕京之地與朝廷大軍主力決戰。

這一係列戰略構想都必須建立在一個極其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北唐的軍隊必須在戰鬥力上勝過胡人的軍隊。

在襄陽的時候,白牧楚曾經不止一次地和李繼業談論過天下的格局和態勢,其中李繼業不止一次地談到了北方的隱患。早年的李繼業也是河北二十九軍走出來的軍官,對於草原上的事情,他是十分清楚的。這些年趙德昭一再從河北抽調兵力南下,李繼業也曾上過幾次奏疏、隻是全部如泥牛入海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