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位於中原之南,東接淮泗,南通荊襄,通衢三省,是江漢地區的戰略要地。自北唐與東吳相爭兩淮開始,信陽就不止一次地作為北唐在江漢淮泗地區的前敵指揮中心,曆年以來,城池不斷地加固,在白憲駐軍之後,更是愈發堅固。在河北唐軍慘敗於涿州之後,整個信陽城裏都散發著濃烈的戰爭味道。一些城裏的百姓也紛紛離開了城內,逃亡遠方的親戚家。
十二月初二,當東吳的旗幟出現在中原唐軍的視線之內,東南戰線上的北唐最高軍事長官白憲並沒有因為東吳的強大實力而固守城中,而是挑選了精幹力量,在東吳先鋒集群立足未穩之際,發起突襲。
名將的目光,從來都不會被危險所阻擋。
東吳缺乏戰馬的弊端還是顯露了出來,韓言之所以能在淮東屢戰屢勝,一來是他本身的作戰能力就超過淮東的諸多北唐軍官,二來是淮東等地的兵力不足,其中混雜著不少的民兵,作戰能力相對低下,三來是韓言利用淮泗的水網密布,通過水師快速地集結隊伍和運輸糧草。最大程度上地遏製了北唐的騎兵優勢。
可是信陽不一樣,白憲是當世第一名將,身經百戰。麾下諸軍雖然不能和時雋的西線各部精銳相提並論,但是麵對著東吳的軍隊,自然是理所應當地可以稱得上是精銳。信陽雖在淮河以南,但是水師優勢已經不複存在,正是北唐騎兵耀武揚威的時候。
雞公山下一戰,號稱東吳精銳“替朕解煩“的解煩第八軍和”無有可難“的無難第五軍,聯手阻擊白憲的突擊兵團一萬餘人。
戰鬥一開始,吳軍就迅速排成了嚴密的陣形,重甲在前。弓箭在後,兩翼放置拒馬鹿角並且多安排盾牌手和長矛手。
白憲眼光何等獨到,吳軍軍官陣形布的確是滴水不漏,更何況李濼主力也將在不久之後趕到,以穩妥陣形死守無疑是有極大的勝算。可是此役關鍵就是吳軍重甲要擋得住自己的騎兵。
當今天下,若論重甲步兵,首推燕京南苑倒下的河北二十九軍,再是西漢孟渝麾下的重甲步兵集群,然後再是襄樊李繼業麾下的破甲步兵部隊。此三軍都無疑是重甲步兵的集大成所在。
東吳的解煩、無難,也算是東吳軍隊裏一等一的精銳了。但是在白憲看來,東吳的精兵隻有兩處,一是武昌吳慶之麾下的幾支混編王牌,二是廣南的第七軍,這兩支軍隊,都是常年在前線作戰,真真正正是戰火淬煉出來的。隻會便是韓言所部人馬,也還未必擔得上百戰強兵的名聲。真正的精銳從來都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要真刀真槍拚出來的。
世上隻有一種兵是可以光靠訓練就可以成為精銳的兵,那就是隻會劈腿轉身邁正步,看見刀子就尿褲子的儀仗兵。
東吳的這兩部重甲,自然不是世上最差,但也隻能算作是中上。
白憲先是用步兵衝擊吳軍正麵防線,等到東吳軍官感覺到前方陣列吃緊,把弓弩手集中往前調的時候,他再以輕騎兵襲擾吳軍兩翼。兩部吳軍雖然訓練有素,但是久在京城,缺乏對戰騎兵的經驗。在騎兵不惜代價的猛烈衝擊下,兩翼的局麵被迅速地打開,輕騎兵迅速地殺入吳軍陣中,造成吳軍陣列大亂。之後白憲利用重甲騎兵的強有力的正麵衝擊,將吳軍切割成了無數的碎片,使得各部不能取得有效聯係,步兵部隊隨即跟上。
不到兩個時辰,號稱東吳禁軍王牌的兩部人馬,就在白憲的江南行轅大軍麵前潰敗如山,若不是後續的部隊及時趕到,而白憲手中的兵力又不是十分充足。後果當真是會十分之尷尬。
雙方剛一交手,白憲便給了信心滿滿的四十五萬東吳大軍一極大的下馬威。
李濼誌在恢複中原,如何能在區區一座信陽城下消磨兵鋒?大軍趕到之後,日夜攻打,四十五萬大軍連下十八座大寨,巍峨蔓延,氣勢恢宏。
“手腳都加快些!將滾石檑木全部送到南城城樓上去!”江南行轅前軍督護種師成正加緊指揮著自己手下的士兵搬運著守城器械。
他是河東種家的子弟,景熙初年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許昌的兵馬監察使,也算得上是年少得誌。關中大戰那年,趙德昭從北唐各大戰區挑選精幹力量,他也被選在其中,督率了一隊兵馬趕赴西線。那一場大戰可謂是北唐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雙方投入兵馬超過了一百三十萬,彙聚著雙方近九成的王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