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暖暖地照耀著地麵,樹林中的鳥兒還懶懶地沉睡在樹枝上不願醒來。
密集整齊的腳步聲從遠方緩緩地逼近。身披如墨黑甲的士兵上空,是一麵麵威名赫赫的北唐軍旗
“黑雲第七軍”、“鐵林十一軍”、“驍果四十二軍”這些往日被北唐百姓奉若神明一般,連提及都仿佛帶著不可近視榮光的王牌精銳。從殘留著鮮血的西南大地邁開腳步,踏過八百裏秦川,踏過慷慨燕趙。刀劍和盔甲之間,是滿滿的征塵的殺意。
他們是軍人,是最強的軍人。
清晨的陽光下,一位將軍騎在馬上,緩步前行。臉如刀鋒雕刻般五官分明,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堅毅。幽暗深邃的眼眸深處,又不知湧動著何處的風雲。赫然正是當今北唐的第一強藩,身兼五鎮的大將軍時雋。
與他隨行的,還有剛剛在北唐嶄露頭角,卻已經大放異彩的崔安節。
自陸雲以攻城戰車密集攻打江南行轅以來,白憲便知信陽之地不能久守。昔日固守信陽阻擋東吳北伐軍隊的計劃自然放棄,改為誘敵深入,和時雋所部取得聯係,約定兩麵夾擊,在汝州以南重創東吳大軍。
中原平坦的地勢和北唐在這片土地上百多年的輝煌和驕傲,是白憲和時雋實行這個計劃最大的憑借。
然而天下事,變數總是太多。當日河東事變之後,原本牢不可破的煌煌西軍竟然刹那間離析分崩。出身河東一係的軍官紛紛帶著自己轄下的兵馬脫離時雋控製,獨自北上太原固守。
當大多數人都在看時雋笑話的時候,北唐的第一名將已決定因勢利導,借此做些文章。事情的最後,西軍以大部主力繼續兵出潼關,吸引中原戰區吳軍的注意。而時雋則親率精幹主力尾隨河東軍之腳步,繞道河北,長途奔襲直擊東吳大軍的錢糧聚集之地——汝州。
白憲的誌向,在這一手布局裏顯露無疑。大文章全憑起手,好戲總在後頭。他這一手,是要讓數十萬東吳大軍,全部葬在中原。讓雄才大略的李濼,十年內不敢再生北望之心。
而這一次,也是白憲和時雋兩位北唐名將自當年關中大戰之後的第一次合作。當年的那一場血戰,成就了他們兩人無可爭議的百戰名聲。今日中原對決東吳,自然又是人間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吳軍在拿下汝州之後,便以此作為供給烏華山戰場吳軍的後勤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東吳炙手可熱的韓言便有多次截斷對方糧道從而取得勝利的經典戰役。東吳自然也知道糧草的重要性,所以在汝州整整駐紮了整整五萬人。而此刻的時雋麾下,總共也不過是六萬人,更兼輕兵簡行,所有的攻城器械都是在昨夜打造。連最起碼的投石機都不曾配備。
看上去,這幾乎是一場把所有希望都壓在奇襲上的戰役。
可是時雋昨日軍至之後,竟然沒有發起偷襲,反而主動派人向城樓上射出戰書,將自己的行蹤暴露給了城內守軍。如今的時雋,不僅要麵對嚴陣以待的五萬吳軍,還要麵對得到汝州求援信息的數十萬烏華山吳軍。形勢之危險,不言而喻。
若是勝了,自然是千好萬好。可萬一要是敗了,卻如何對得起數十載辛苦攢下的功勳地位?
要知道,一個人一旦獲得巨大的成功,站立在萬眾矚目的位置上。那麼不管他為人如何。總有一群人躲在暗處,費盡心機地等著他摔下來,身敗名裂的那一天。古今如此,概不能免。
“崔大人久在草原,覺得此間軍隊,足戰乃蠻否?“騎在馬上的時雋好像並沒有替眼前的戰局感到擔憂,右手輕輕撫摸著胯下馬屁柔順的鬃毛。為了今天這個局麵。白憲和時雋之間的籌謀又何止是從今日始?
早在一年前韓言崛起淮泗的時候,白憲便提出過”誘敵深入的設想。隻是當時的北唐在北方戰場上還是穩如泰山,皇帝的心思仍是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做個流芳百世的明君。東吳的隱憂自然就沒有被重視的道理,因而白憲也沒有做出具體的作戰方案。
不過白循禮籌謀全局的名聲自然不會自吹自擂,在吳軍大舉北伐並動用大批銳利攻城器械之後。白憲當機立斷,調整原先安排,將數十萬吳軍一步步誘使到了今日的地步。到了這一刻,所謂的戰鬥在時雋的眼中,不過是伸手去把樹上的果子摘了而已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