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是林琳人生階段的一個分水嶺。
十歲之前發生的故事,林琳鮮有記憶,有的也隻是簡簡單單幾個模糊不清的片段或畫麵。隻顧著玩耍而弄丟了弟弟,隨後怎麼找也找不到,害怕地躲在草地裏一聲不響,直到看見父親抱著弟弟回家;想不起緣由的哭泣,渾身布滿竹塊打過的道道條痕,在奶奶的安慰下越哭越厲害;父母外出打工剛回來時不認識,像兔子一樣的的逃開;秋風微起外公清掃著院子,那清瘦的背影;下雨天,冰冷水中的紅薯跟紅手;紅白相間的新毛衣,幼兒園裏周圍阿姨的讚不絕口。跟悲傷的結局更讓人印象深刻同理,似乎反麵暗淡的情緒也更讓林琳記憶深刻。但它們也許是真的,也許隻是林琳的記憶出了誤差。
十歲那年,有很多故事發生,林琳的記憶蘇醒了,開始像野草般瘋長,長滿了整個腦原,並勃勃生機。
那時林琳喜歡上了班上的語文老師唐糖。悅耳的聲音,溫柔的目光,白色的襯衣,生動的課堂。就算是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林琳依舊能感受到講台邊上唐糖老師的溫柔。從來不愛答問的林琳開始積極的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大大咧咧的林琳也在唐糖老師誇獎一個女同學作文寫得好排比擬人比喻修辭用得好後,燃起了羨慕跟嫉妒的小心思。我也要寫出好文章讓唐糖老師來誇獎,林琳這樣對自己說。這個階段的林琳同學在喜歡唐糖老師的基礎上,開始了向上奮進的姿態。
可惜好景不長,四年級下學期學校重新分班了。才跟唐糖老師學習了一學期的林琳被分到了2班,而唐糖老師還是教1班。公布分班名單後,林琳分外的多愁善感。她站在1班的教室門口戀戀不舍,她不想走,不想被其他的語文老師教。她看著依然在講台上的唐糖老師,心裏酸酸澀澀得直想哭。她多想走進去告訴唐糖老師她不想走她想留在有她教的1班。可是,林琳終究沒有。她怕自己的成績不夠好唐糖老師不肯收。那時圍在1班教室門口同樣不想走的同學們都說學校這次是按成績分班的。分到1班的都是最好的,分到2班的是第二好的,分到4班的是最差的。雖然對於學校這樣不公平、差別對待學生的行為很憤怒和不恥,但是林琳更多的情緒是一股淡淡的憂傷,畢竟才被分到2班。跟朋友說了隔著這麼近後麵一定還可以一起玩耍,跟唐糖老師說了再見我真的好喜歡你,林琳到底還是一步三回頭的踏進了2班教室。
坐在陌生的教室裏,林琳強烈的想念著唐糖老師。再也聽不到唐糖老師講課了,再也不能看見唐糖老師出現在教室裏了。那一刻,林琳清清楚楚的意識到,雖然隻有一牆之隔,但距離卻是天涯跟海角那樣遙遠。可林琳到底還是懷揣著渺茫的希望。林琳想她一定要好好學習。也許以後還有機會分班,她要有最好的成績才能分到唐糖老師班上。每個孩子都是從這樣的或那樣的刺激中成長起來的。有了渴求希望和目標,就會有前進的動力。林琳也許還是懵懂著,但她確實開始勤奮進步了,隻是為了那個一牆之隔的唐糖老師,那個多年以後依舊記憶如初的唐糖老師。
2班的班主任進來了。對她,林琳很是無感。誰叫她不是唐糖老師呢?對於喜歡的人,人們總是帶有偏愛。而對於不喜歡的人,人們則往往帶有偏見。林琳趴在桌子上,繼續沉浸在失去唐糖老師的難過中。她還不知道,她即將遇上另一個人,心心傷傷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