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下午6點,中國記者科考探險隊全體隊員,分乘五輛吉普車,與部隊首長一起來到阿裏烈士陵園,向孔繁森和為解放及建設阿裏獻出寶貴生命的李狄三等烈士敬獻了花圈。

烈士陵園坐落在離城區不遠的一座山下,孔繁森的墓在陵園的最前麵。墓碑兩旁刻著一幅挽聯.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這幅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碑後刻著文字: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複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誌。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曆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永恒的追求。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我熟悉阿裏地區這個名詞,還是通過孔繁森的事跡。我們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的被孔繁森同誌的事跡所感動、所震撼,正是因為他人格的力量。孔繁森同誌所做的,也是全體共產黨員該做的。黨的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就應該像孔繁森同誌那樣,勤政為民,做好人民的勤務員。我想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一個領導幹部做一兩件關心群眾疾苦的事並不難,難的是始終把人民的疾苦掛在心上,視人民如父母。孔繁森同誌的事跡之所以蘊含著巨大的震撼力,就因為他十年如一日一腔熱血灑高原做人民群眾的好兒子。

在烈士陵園,我還發現了我的同鄉一位天水籍戰士的墓碑。他叫白長城,是進藏先遣連的通訊員。1950年犧牲,享年25歲。他為了西藏的解放,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祖國,獻給了藏族人民,獻給了阿裏高原。我在白長城烈士的墓碑前駐足默哀,然後代表家鄉人民給烈士深深地鞠躬。

從烈士陵園出來,時間尚早,我借著辦事的機會在宣傳部老王的陪同下,逛了獅泉河鎮的街市。獅泉河,一個響亮而神秘的名字。未來西藏之前,我曾多次聽到過這個名字,也聽到過發生在這個地方的許許多多的故事。但百聞不如一見。

獅泉河鎮是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行署所在地,阿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因其所依傍的獅泉河而得名。獅泉河是藏語"森格藏布"的意譯名稱,發源於岡底斯山的東北麓,源頭地形呈獅子口狀,溫泉從獅子口中湧出,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