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北伐(2 / 2)

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形成了統一戰線。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明確指出黨在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廣寧革命勢力向北發展。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軍主割據的局麵。

廣寧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十萬人正式出師北伐。北伐軍製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首先向軍主吳中詳部隊盤踞的杭城、羅海進軍。共產黨人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是北伐先鋒。

軍主直係吳中詳軍約0萬人,控製會審,古井,龍山等地和直隸羅海一帶;奉係張裕達軍約5萬人,占據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白馬和靈山等地。吳、張勾結,在北方,向南口、多倫等地傾向革命的國民軍進攻;在南方,吳中詳增兵入湘,企圖聯合西南軍主,進攻廣寧革命根據地。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宋清人任總司令,李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達任政治部主任,郭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應欽、譚延闓、朱培德、李深、李福林、程潛、李仁、唐生智分任第1軍至第8軍軍長;繆斌、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李朗如、林伯渠、黃紹竑、劉文島分任第1軍至第8軍黨代表或副黨代表。除第8軍駐衡山、安仁地區,第7軍駐廣郎外,其餘6個軍均駐廣寧。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根據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軍主之間的矛盾,製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消滅黃乾軍,然後殲滅吳中詳軍,最後消滅張裕達軍。部署以主力進軍杭城,羅海另以第1軍大部在廣寧汕達、梅縣地區警戒,第1、第4軍各一部和第5軍大部留守廣寧。在各界民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高歌猛進。進入杭城地界後,軍主吳中詳企圖憑借汀泗橋、賀勝橋的險要地勢阻止北伐軍的進攻。

獨立團一馬當先,槍林彈雨之間,無影腳李達,飛螳螂李漢俊,千裏虎張國燾,飛毛腿劉仁靜,千裏眼何叔衡,順風耳董必武,鐵砂手陳潭秋,千變狐狸王盡美,赤練蛇鄧恩銘,神槍手陳公博,鐵布衫周佛海,遁地佛包惠僧,英勇出擊。

楊文清在這個時候趕到老穆山上麵去通知了自己的父親楊其右,楊其右一聽戰爭打了起來,一拍大腿就帶著斧頭幫從老穆山趕下去,斧頭幫正式地加入了戰鬥的序列。

經過浴血奮戰,北伐軍終於在8月下旬攻下汀泗橋、鹹寧和賀勝橋,擊潰吳中詳主力,並在10月10日攻占杭城主城區。在戰鬥中,葉挺獨立團戰功卓著,所在的第四軍被譽為“鐵軍”,葉挺更是被譽為北伐名將。曹淵等一批共產黨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