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太師也先對已經集結完畢的三十萬鐵騎整頓一番之後,便聯合瓦剌大汗脫脫不花召開了戰前動員大會。
會上,也先喧賓奪主對著滿帳的將領發號施令,將三十萬瓦剌鐵騎分成四路準備南下攻明。
雖然瓦剌大汗脫脫不花對於也先的做派十分不滿,一眾脫脫不花的支持者也是有些惱怒,但是麵對兩千多人使團被擊殺的恥辱,以及南下攻明帶來的巨大利益,包括瓦剌大汗脫脫不花在內的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
此時,也先那慷慨激昂的聲音不斷回蕩在大帳之內,所有人都聚精會神的聽著,不時和也先討論南下作戰的細節。
對於眾人來,擊敗大明才是此時最為重要的事情,瓦剌內部的權力爭鬥已經不是最為關鍵的矛盾了!
按照也先做出的作戰計劃,又經過眾饒爭論和相互妥協,最終三十萬瓦剌鐵騎大軍被分成了四路,同時南下對大明九邊各地展開進攻。
在也先指定的計劃之中:
瓦剌東路大軍由脫脫不花率領汗部與兀良哈部的十萬鐵騎進攻遼東各地,負責牽製大明右翼的兵力;
瓦剌西路大軍由也先的部將率領三萬鐵騎側擊甘州(甘肅張掖),作為疑兵使用;
而瓦剌大軍的中路則是此番進攻的重點,同時又分為兩路大軍進攻:
一路由阿剌知院統率五萬鐵騎直攻宣府、圍赤城,負責牽製大明在宣府鎮各地的主力大軍;
另一路則是由瓦剌太師也先親率十二萬鐵騎進攻大同府,這一路也是此戰的重中之重,也先準備在明軍各方不能相互支援的情況下,攻破大同府,經由大同、井陘關或是雁門關一路東進,直逼大明京畿之地!
作戰計劃製定完畢之後,三十萬瓦剌鐵騎大軍便開始調動起來,兵分四路在九邊各地以北縱橫馳騁,山西鎮、宣府鎮、大同鎮、遼東鎮等九邊各地皆是一日三驚,一時之間大明北地烽煙四起,各地駐守將兵也是人心惶惶。
壓在眾人心頭一年多的韃虜大軍終於開始行動了,一場血雨腥風即將來襲!
大明北疆的烽火從山西一路向東,直到遼東都是烽煙滾滾,北京城周邊也是烽煙四起,京畿之地已經開始戒嚴,各地駐守的明軍也紛紛動員了起來,隨時準備調動。
不過相比於大明官軍高效的動員力,朝中大臣的行動速度就要慢上許多倍了!
麵對三十萬瓦剌鐵騎的大舉入寇,朝中文武大臣已經吵翻了,正統帝也是為此傷透了腦筋。
此時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三個派別:
首先是主和派,這一派都是文官,特別是那些禦史言官,這些文官主張朝廷嚴懲秉筆太監王振,盡力抵消瓦剌饒怒火。
“刀兵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為之,如今南方剛剛結束了一場平亂大戰,國朝不應再動幹戈,應盡力化解戰事,這才是大明百姓之福!”
聽了這些文官的叫囂,不但秉筆太監王振當即在朝堂之上對著這些禦史言官破口大罵,就連兵部侍郎於謙等正直幹練的中正之臣也是眉頭緊鎖,對這些言論非常不滿。
其次便是主戰派之中激進派,這一派的官吏有文有武,但大多數竟然還是文官,而武將卻是沒有幾個!
不過,這一派之中叫囂得最為大聲的,便是秉筆太監王振!
此時,王振指著那些禦史言官大罵一陣,便大聲道:“我堂堂華夏,豈能懼怕那些韃虜!此番瓦剌使團蒙騙陛下、騙取我大明賞賜,而且還在京畿之地的昌平州肆意妄為,殺瓦剌幾個人算什麼!”
到這裏,王振冷哼一聲,繼續道:“我大明對那些韃虜從來不曾妥協,以前不會,現在也照樣不會!殺!此番國朝正應該集結虎賁大軍大舉北上,和瓦剌大軍展開決戰,繼而重擊韃虜、橫掃大漠,再現先皇之功績、揚我皇明之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