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之後,兵部尚書於謙在家中正在看著劉君韜和南直隸大佬之間衝突的最新情況,畢竟雙方的衝突是這次朝野爭議的爆發點,於謙還是對事態的發展很是關注的。
得知南直隸的諸多豪商大佬中,剩下的於家、田家、曹家都是被劉君韜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劉君韜麾下玉山鎮的商貨,以及山東各地商饒商貨都是在南直隸和江南各省頗受歡迎,不但深受各地百姓和商販的喜愛,而且將江南各地的同類商貨大部擠出了市場,已經將江南各地大商人打壓得苦不堪言。
於謙見狀也是不禁嘖嘖稱奇:“真是沒想到,劉君韜這個兗州鎮總兵官不但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就連做生意也是做得有聲有色,剛剛崛起數年之久,能有多少實力,竟然可以壓著那些傳承了幾十、數百年的江南豪商猛打,真是不簡單啊!”
由此,於謙心中對劉君韜的評價也是更進了一步,將其從一個武將,評價為一個奇才!
就在於謙感歎的時候,一個下人走了進來,行禮道:“啟稟老爺,兗州鎮總兵官劉君韜派人送來了一封奏折,是請老爺代為呈奏朝廷,還請老爺過目!”
於謙聞言連忙將書信接了過來,屏退了下人之後,便有些迫不及待的看了起來。
“末將聽聞近日朝中動蕩,心中倍感焦慮、夙夜難寐。如今國朝初定、九邊才穩,正是文武齊心鞏固國本之時,可朝中心懷叵測之人卻一心爭權奪利,不顧國家安危,此乃禍國殃民之舉!”
“末將不才,也常看史書:昔日我華夏漢唐之盛、舉世無雙,兩代文臣武將無不齊心協力、共商國是,彼時不論文官、武將,皆有崇文尚武之精神、出將入相之才略,居廟堂則各司其職,處地方則盡力本份,故此國家才可文盛武強、社稷鼎盛!”
“轉而到了兩宋之時,國家崇尚文治而荒廢武備,朝中文官專權而驕橫,朝中武將卑微而無能,每逢戰事皆是以文禦武,大軍行止臨陣皆由文官專斷,是此終兩宋之世,備受韃虜之侵擾,不複漢唐之盛況!此乃以文禦武之下場,我朝豈可重蹈覆轍!”
“及至洪武皇帝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我大明始終崇尚武備。先有洪武皇帝北擊殘元於草原,後有永樂皇帝五征韃虜於漠北,可見國朝武力之強盛,將士之鐵血!唯有國朝武力強盛、將士鐵血,我華夏才可固若金湯!”
“而今,朝中奸邪人竟然以土木堡一戰之敗,便徹底否定國朝崇文尚武之國策,於朝堂之上糾集群臣爭權奪利,極盡打壓武將、爭奪軍權之實,企圖重現兩宋以文禦武之策,此乃亡國之舉、殃民之議!”
“朝中文武分途,理應各司其職,文官掌管民事,以安百姓,武將主掌征伐,以壯國威,此乃命,豈可擅改!朝中妄議此製者,實乃國賊罕見,末將鬥膽請殺之!殺之,則國家可安;殺之,則百姓可安!”
於謙看完劉君韜這封信之後,隻覺得自己心中湧起了滾滾熱血,隻覺得渾身充滿了無窮的戰意。
劉君韜隻是一鎮總兵,都有膽子上奏折痛斥那些爭權奪利之輩,自己這個兵部尚書豈能無所作為!
於是在第二早朝之際,於謙便將劉君韜的這份奏折當堂誦讀了一遍,而後便呈給了景泰帝。
而後,於謙便在朝堂之上大聲斥責爭奪權柄的文官,並且引經據典的明了文官武將各安其職的重要性,還特意將劉君韜奏折中提到的漢唐和兩宋的例子了一下,主張眾朝臣將議論的焦點重新放在兗州總兵府和南直隸豪商之間的爭鬥上,不要在文武權柄上再做爭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