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1 / 2)

草原上的韃靼部是蒙古人之中的一個大部落,和瓦剌一樣,都是有著悠久的曆史,和中原王朝也是不斷相互衝突、征伐。

早在遼代,韃靼諸部經過遼太祖耶律億至遼聖宗耶律隆緒各朝的經略,盡為遼廷屬部,《遼史》通稱之為阻卜或術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劄剌部之別。

遼廷分別命其首領為大王或夷離堇,置西北路招討司以統之並建三城於鄂爾渾河上遊與土拉河之間,置鎮、防、維三州,駐軍鎮戍,開辟屯田。

而韃靼阻卜諸部需歲貢馬、駝、貂鼠皮、青鼠皮等,且需應征出兵,遼廷每每南下入侵華夏,韃靼部都是出兵參與。

待到了金代,金人重點用兵於宋,蒙古高原各部勢力乘機有了很大發展,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兒部,以鄂爾渾河上遊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中上遊的蒙古部,據有阿爾泰山至杭愛山地區的乃蠻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強盛。

這些蒙古各部雖先後臣服於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時服時叛,襲擾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兒、蒙古二部為甚,金朝不得不築長城以防之。

在宋人文獻中,往往將蒙古高原各部概稱為韃靼,又就其離漢地的遠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區別為黑韃靼指蒙古諸部、白韃靼指汪古部、生韃靼。

成吉思汗統一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後,諸部遊牧民均被編入各千戶,遂統稱為蒙古人。元代文獻中一般都用”蒙古”這一族名,而以原來的各部落名稱作為姓氏標誌,但民間漢文卻仍習慣地稱他們為”達達”韃靼。

而後,洪武大帝“驅逐韃虜、規複中華”,一舉趕跑了蒙元韃子,之後便把退據蒙古高原的韃靼征服納入版圖。

洪武元年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棄大都北逃,兩年後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西,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徒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國號。

由於明朝的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內部的激烈鬥爭,韃靼各部的勢力逐漸削弱,

其後,韃靼部太師阿魯台與雄踞蒙古東部的瓦剌部貴族攻戰不已,各自擁立北元汗裔為傀儡可汗大明則利用雙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亦封韃靼太師阿魯台為王,使其相互抗衡。

馬哈木子脫歡統一瓦剌各部後,出兵攻殺阿魯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另立脫脫不花為汗,治韃靼諸部。脫歡子也先進一步擴展勢力,完全兼並了韃靼,並殺汗自立,自此韃靼部暫時歸屬於瓦剌帝國。

而後的事情,便是瓦剌太師也先以異姓貴族篡奪汗位,接著被劉君韜趁機率軍攻滅,自此瓦剌勢衰,韃靼部趁機複起。

此時的韃靼部,就好像是茫茫大草原上的野草一般,隨著春風的吹拂,猛然間開始暴漲起來!

就在山東鎮總兵官劉君韜率部返回山東之後,瓦剌大汗也先兵敗身死,賽刊王、大將阿剌知院等一眾瓦剌將領、貴族被殺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草原大漠。

此時,韃靼部太師孛來得到消息,立即開始動員韃靼各部,在短短十幾的時間內,就集結了數萬鐵騎,而後便開始率軍東進,準備橫掃瓦剌故地。

韃靼部翁牛特部酋長『毛』裏孩得到太師孛來的命令,也是率領一萬鐵騎出發,和太師孛來一起東進,開始掃『蕩』瓦剌故地。

此後兩個月的時間,數萬韃靼鐵騎便從西到東橫掃了整個瓦剌故地,幾十萬瓦剌部眾被韃靼大軍俘虜,幾百個原本附庸於瓦剌的胡族部落,此時全都投靠到了韃靼門下。

一時間,韃靼部的實力迅速膨脹了起來,不但迅速占據了原來瓦剌的疆域,吞並了瓦剌的部眾,而且還連同原先韃靼部的底盤,基本上統一了蒙古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