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韜聯合各地總兵、將領上書朝廷,請奏朝廷集結大軍殺進大漠,趁著韃靼部還沒有完全崛起之時,一舉將其部徹底打垮。
但是眾饒奏折送出去之後,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見到一點漣漪,也沒有傳回任何的消息。
劉君韜也是心急如焚,此時根據情報部、軍部、稽查部三個情報部門傳回來的消息,韃靼部內部已經暗流湧動,極有可能會發生變故,此時是朝廷集結大軍的最佳時刻。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朝廷和順帝始終沒有任何的回應,劉君韜便急忙派出人手前往京師,準備探查一下朝廷中的情況。
十幾之後,劉君韜派出去的人手還沒傳回消息,劉君韜便接到了情報部送來的一個驚人消息:韃靼部內亂了!
順五年七月,韃靼部馬可古兒吉思可汗聯合汗庭中的不少貴族、大臣,準備削減左太師孛來的權柄,加強汗庭的勢力。
這樣的舉動無疑加劇了太師孛來和馬可古兒吉思可汗之間的矛盾,雙方頓時劍拔弩張起來。
而韃靼部各方勢力也是紛紛開始集結起來,韃靼部右太師毛裏孩公開支持馬可古兒吉思可汗的行動,更是讓韃靼部各方勢力為之一震。
按照劉君韜的猜想,馬可古兒吉思可汗一定是答應了毛裏孩一些條件,以換取其全力支持自己的行動,看來這個馬可古兒吉思可汗也是一個人物!
同時,孛來眼見如此也是開始公開集結兵馬、積蓄實力,並且在韃靼部汗庭周邊部署兵力。
毛裏孩和馬可古兒吉思可汗也是不甘示弱,紛紛開始集結兵馬。
特別是馬可古兒吉思可汗,更是將幾乎所有效忠於自己的部族兵馬聚集在汗庭周邊,準備抵擋孛來可能發起的進攻。
並且,馬可古兒吉思可汗還緊急派人給毛裏孩傳令,命令其盡快集結兵馬,突襲孛來所部大營。
毛裏孩接到命令之後,也是開始調動兵馬,但是大軍調動的速度卻並不快,讓馬可古兒吉思可汗很是不滿意。
這些情況劉君韜已經全部得知,並且劉君韜也知道曆史上的情況。
按照曆史的進展,太師孛來將會被馬可古兒吉思可汗、毛裏孩的聯軍擊敗,孛來更是被毛裏孩斬殺!
但是此時曆史的走向已經有了一些偏差,劉君韜通過情報部送來的消息,得知毛裏孩雖然按照曆史上的情況,站在了馬可古兒吉思可汗一邊,並且集結兵馬準備開戰,但並沒有像曆史上那樣,積極主動的率軍猛攻孛來所部,而是搖旗呐喊的成分多一些。
如此一來,此番韃靼部內亂的結果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曆史演進到此時,劉君韜也有了一種被迷霧遮住視線的感覺,有些看不出眼下局勢了。
於是,劉君韜便調集情報部、稽查部和軍部的精幹力量,全力監視韃靼部的動向,以便在事態發生變化時,盡早做出應對之策。
而且,劉君韜再一次給順帝寫了一封奏折,建議朝廷盡快做出應對,盡早集結兵馬北上草原。
此時,順帝和朝中一眾大臣也是議論了許久,朝中眾大臣分歧甚大,一些大臣支持山西總督劉君韜的提議,主張朝廷應當盡快調動大軍,就以山西總督劉君韜所部策軍為主,再調動北方各省的兵馬,盡早殺進大漠。
但是大多數大臣則是反對此議。
這些大臣都認為韃靼部各部雖然已經開始對峙,但是距離全麵內戰還差得遠,一旦朝廷調集兵馬北上大漠,韃靼部各部迫於明軍的威脅,一定會握手言和,雙方肯定會合兵一處,竭力抵禦明軍的進攻。
順帝聽完雙方大臣的陳述之後,也是猶豫不定,在戰與不戰之間來回搖擺著。
特別是順帝在之前土木堡之敗中的慘重教訓,心中還是記憶猶新,所以對於調集兵馬北上開戰還是有些抵觸的。
“現在韃靼部孛來和毛裏孩雙方還沒有開戰,雙方隻是在調集兵馬對峙,朝廷此時出兵,為時尚早啊!”
在聽了眾朝臣的爭論之後,順帝還是下定了決心,得出了論斷,那就是暫時按兵不動,坐等韃靼部內戰開始。
可是朝中支持劉君韜提議的朝臣還是堅持己見,認為等到韃靼部爆發內戰的時候,朝廷再出兵的話,肯定會一誤戰機,也許到時候朝廷兵馬剛剛開出長城,韃靼部的內亂也許都已經結束了!
所以,不少朝臣都認為,朝廷應該未雨綢繆,即便是此時不出兵,也要先行集結兵馬,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順帝眉頭緊鎖,道:“現在集結兵馬,誰能保證韃靼部那邊不會收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