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元年,二月,京師。
新元伊始,朝堂上下異常平靜,定襄侯、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劉君韜已經成為朝中實際上的主政者,即便是內閣輔李賢、眾閣老也要就政務與其商議,而後眾人再一同上奏成化帝。
而成化帝也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顯現出明君的姿態,連下四道聖旨減免各地的賦稅,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評,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讓大明稅賦減少了一些。
如今,經過朝中各方幾個月的努力,朝局逐漸穩定,劉君韜便聯係了二十八名武將、七名文臣,自己牽頭上奏成化帝,建議在朝中製定文武分途的律法。
按照劉君韜的上奏,大明從今以後,文官主抓內政、武人掌管征伐,二者互不同屬、不得相互管轄,兵部尚書一職,以及兵部侍郎等職必須由各鎮有功將士充任,不得再由文官擔當!
當然,如果朝中某位大臣能夠像大唐李靖那般文武雙全,則可以視情況出將入相。
不過劉君韜明白,如今大明這種情況,會有名將出現,也會有名臣出現,但是在短時間內,絕不會有文武雙全、能夠出將入相的人才出現,如今的大明不是大唐,也沒有大唐那種崇文尚武、雄踞下的霸氣。
而且,劉君韜在奏議中還明確提出,從今以後大明不再設置文官充任監軍,直接將監軍一職廢除,徹底改變了武將出征備受壓製的局麵。
當然這並不是今後武將將在無限製,可以肆意妄為了,劉君韜規定武將同樣不得幹預地方政務(包括財政和政治),隻有統兵、征戰的權利,調兵權被兵部牢牢掌控著,將來劉君韜還準備將各鎮武將的後勤補給也全部收歸中央,由兵部統一規劃、調撥。
但是劉君韜的這道奏議剛一提出來,便遭到滿朝文官的強烈反對,幾乎所有文官都跳了出來,紛紛站到了劉君韜的對立麵。
原本武將的地位上升,還隻是形式上的,並沒有明確下來,更沒有寫進大明律,所以朝中文官還有扭轉局麵的機會,這也是此時朝中文官能夠和劉君韜一同穩定局麵的基礎,畢竟爭取權力也要等待合適的時機。
可是現在劉君韜竟然要將文武分途寫進大明律,要用大明律來限製文官爭取軍權、壓製武將的殺手鐧,朝中文官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於是瞬間便組成了同盟,開始對劉君韜難。
甚至不少文官開始上折子,認為劉君韜之所以要拒絕文官涉足軍權,就是要獨掌大明軍權,要讓各鎮武將為其馬是瞻,要成為大明最大的藩鎮!
還有一些文官認為,劉君韜此舉一旦成功,勢必會讓各鎮將領氣焰大漲,更是會讓各鎮兵馬6續失去控製,甚至會重演唐末藩鎮割據的慘禍。
更有甚者,一些禦史還公開叫囂,劉君韜此舉是要為自己培養勢力,將來必將會禍亂大明,甚至一旦失去控製,劉君韜極有可能會起兵造反!
一道道彈劾劉君韜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飛到了成化帝的麵前,同時朝中和各鎮的武將、武人也紛紛上奏折,全力支持劉君韜的奏議,朝中文武大臣分成兩派,開始互相攻擊,開始激烈的爭論起來。
成化帝見狀也是有些措手不及,沒想到朝中文官的態度竟然如此強硬,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心中也是有些擔憂。
就在成化帝猶豫的時候,劉君韜再次上了一道奏折,成化帝看過之後頓時下定了決心!
“……自晉以來漢家多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靖康之恥又喪中原,崖山海戰華夏6沉,何故?非韃虜強悍,非華夏不強,唯文盛武衰而已!彼時文人猖獗、武將低賤,大兵受製於書生,軍威不及文章,即便大軍千萬、金戈鐵馬,亦必將敗亡……”
“……維我太祖,以布衣之身,義起淮右,攬下群傑於麾下,俯江南形勢之地,有長江險,鼎足金陵,而後北伐中原,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雪靖康之恥,以祭崖山國難,光三代之基業,複華夏於漢唐!此文官之功?文章之能?非也!此乃武力之強悍,將士用命、兵馬之威!……”
“……故稱:漢唐之盛,士君子必攜弓佩劍;華夏將亡,必文華昌盛而欺武……”
看到這裏,成化帝的心中也是豪情萬丈:“定襄侯得對,我大明就應該崇文尚武,決不能讓文官獨掌權柄,否則便又是一個弱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