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份特殊的尋人啟事(3)(2 / 2)

陳建林給舒偉的母親打電話:希望長大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看小舒偉還是一個比較純樸的人,大家都對他還是比較關心的,包括我父母都對他很關心的,都希望我過來,叫我過年過來看他一下,所以以後我們都關注他,也希望家裏人不要溺愛他,不要太疼他,有時候該教育還是教育,就是希望長大能夠成才了。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陳建林說,在新的一年裏他隻有一個心願,就是全社會的人都能來關愛那些在車禍中失去親人的孩子,畢竟他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當我們告別小舒偉的時候,村裏人為我們點燃了送行的鞭炮,在鞭炮聲響起的這一刻,我們更加相信,人世間所有的怨恨,最終都可以被愛融解和替代。

采訪劄記

賈葦

我們平時在聯係采訪時,常常會碰到一些不願意接受采訪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因為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不敢或者是不願意出來“露麵”的采訪對象,但是偶爾也會碰到,像此片的主人公陳建林這樣,做了好事不願意張揚的人。

采訪陳建林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拒絕了好多媒體的采訪,而我們最後隻好打電話到他的單位——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請單位領導出麵讓陳建林接受采訪,對於我們來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因為我們這邊的領導覺得此題材很好,讓我們盡量爭取,大家都是“被逼無奈”啊。最終,他們單位的局長和黨辦主任出麵“說服”了他,陳建林很“無奈”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深圳采訪的幾天下來,我們漸漸熟悉了,陳建林對於我們是怎樣說服他們領導的很感興趣,因為先前中央台也有幾個欄目找過他們單位,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告訴我們他本來是有“三道防線”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黨辦主任陳楚君:第二道防線是他香港公司方麵的老總(注:他駐港工作九年);第三道防線就是深圳檢驗檢疫局的局長劉勝利。一開始,我們第一次給他打電話聯係采訪的時候,他就告訴他香港方麵的老總說,一定要堅守住,不要被說服,結果沒兩天,局長卻親自找他,讓他接受我們的采訪了,他現在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其實很簡單,陳建林的第一道防線陳楚君老大姐,一下子就被我們攻破了,這個節目的策劃編輯鄭秀國,是我們欄目最具口才的人,很多采訪的聯係事宜,隻要他出馬,往往都能攻下,鄭秀國第一次打電話給黨辦主任陳大姐的時候,陳大姐就站到了我們的一邊,跟我們一國了,然後,陳大姐又“指點”一番,鄭秀國立刻打電話給劉局長,劉局長最後被打動,於是就出麵找陳建林。陳建林沒料到他的第二道防線雖然很堅固,但是我們繞過了這道防線,直接到達他的第三道防線。現在想來,這還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幾天的采訪結束了,我們也深深地感到陳建林和他的一家人都是非常樸實、心地善良的人,他們不求回報,隻希望能夠幫助別人的精神也讓我們感動,這確實是一個很難碰到的好題材,節目播出後。相信很多人也會被他們一家人的做法所感動,如果社會上所有人都能夠像陳建林一家人那樣多寬容一點。多體諒一點,相信社會的風氣會更好的。

在深圳的那段日子裏,說實話感受挺多的,黨辦主任陳楚君跟我們說起,他們單位其實有很多人都是像陳建林這樣的。有一個同事很多年一直做義工,直到有一天,這個同事作為“五星級義工”的代表登在了當地的報紙上,他們單位才知道這件事;還有曾經退休的一位老局長,每天都到車站義務地維持秩序;還有一個老同事,退休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把自己家的老宅子改成了一個圖書館,常常回單位的圖書館要一些過期的雜誌、書籍運回去,讓當地的老人免費看,因為他總是回單位要書和雜誌什麼的,大家問他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這些年,深圳的義工也確實在全國做得很好,許多公務員工作之餘都去做義工,而且他們做事不願張揚,好像都把這些當作是自己的私事,我覺得這種風氣是很多城市所沒有的,包括北京。我曾經在北京采訪過一個兒童村,那裏寄住的都是服刑人員的孩子,兒童村的全部開銷都要依靠慈善團體和個人,在我采訪兒童村的負責人時,她告訴我說,常常捐助他們的大多都是外國駐華機構或者是外籍人士,國內的也有,但是一般都是一些在外企工作的中國人,但是公務員很少。

其實在中國,有錢的人並不少,但是能夠出來支持慈善事業的卻非常少,除了人們對一些慈善機構缺乏信任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意識的缺乏,我們媒體的作用其實應該是更多的搭建這樣的平台,倡導好的社會風氣,不管中國的經濟以後能夠發展到何種程度,但社會真正進步的標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人與人之間能夠樹立一種和諧、互助的關係,這是我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