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翻遍了當地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人物誌,都沒有發現陳敏或者武一敏的名字,倒是一位名叫武銘的人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武銘也是女性,原籍武鄉縣段村,抗戰時期曾任山西省黎城縣委宣傳部長,而黎城縣當時也管轄過現在河北涉縣的木口和偏城一帶,那麼,武銘會不會是我們要找的陳敏或者武一敏呢?懷著一絲希望,幾經周折我們電話聯係上了在安徽合肥離休的武銘。

現年85歲的武銘首先確定她不是我們要找的人,但她又回憶到,當年在村裏一起玩耍的有個女孩名叫武淑珍,比她小兩三歲,武淑珍參加八路軍後改名為武一敏,由於分別參加革命後不在一個地方工作,後來兩人就失去了聯係。

根據武銘的回憶,這個武淑珍的籍貫、年齡、經曆乃至姓名都和我們要找的人吻合,基本可以斷定武淑珍就是武一敏或者陳敏。為了尋找武淑珍後來的下落,我們隨即到城關村調查是否還有武淑珍的親人,老支書武丁旺向我們證實,武淑珍在村裏已經沒有親人,不過她有一個小名叫線蛋的堂妹,年輕時嫁到鄰近的王家堖村了。

根據老支書武丁旺的介紹,我們在王家堖村見到了現年77歲的線蛋,她的大名叫武月秀。

武月秀說,她的堂姐當時是打著紅旗去當兵的,誰知道這一去就再也沒有音訊。在武鄉,除了她,堂姐就沒有其他親人了。

尋訪到這裏,所有的線索徹底斷了,楊福娥老人尋找八路姐姐的心願終於沒能完全實現。不過,相對於她們淳樸而真摯的姐妹情誼,相對於被那段戰火紛飛保家衛國的故事所感動的人們,也許,結果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采訪劄記

郭俊義

體驗老區

對記者來說,革命老區這個名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學校的課本、各種報刊書籍上屢屢看到,陌生的是記者沒有在老區的生活經曆,也沒有和老區人民打交道的人生體驗。在采訪這期節目的過程中,記者著著實實地體驗了一把老區生活,結交了一下老區人民。

河北涉縣地處太行山區。曾經是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所在地,該縣是名副其實的革命老區。在采訪本期節目之前,記者心裏也有些打鼓,時隔63年,楊福娥老人真的就是那麼強烈地想找到相處一年多的八路姐姐嗎?她的子女真的僅僅就是為了滿足老人的心願嗎?

采訪中,記者首先見到了楊福娥老人的女婿李紅旗,他說他為了請我們來幫助老人實現心願,已經向我們欄目組打了整整一個月的電話,並且急切地表達了子女們想幫助老人實現心願的想法。從交談中,記者切實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孝心,以及對那個革命年代的崇敬,就像他的名字一樣。

記者隨後見到了楊福娥老人,雖然她的記憶有些衰退,我們的語言交流也有些困難,但她對那位結拜的八路姐姐的深情溢於言表,說到動情處,不禁老淚縱橫,記者深深地被她淳樸的感情所打動。

還有老人的子女們和村裏的鄉親們,他們雖然都不善言辭,但提到八路軍以及當年那種軍民魚水般的情誼,他們眼神和表情裏透露出來的真情,常常讓記者感動。

還有一點讓記者感慨的是,老區人民曾經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和犧牲,但他們如今的生活依然比較貧困,社會各界是不是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回饋?

在本期節目中,記者沒有直接找到楊福娥老人的八路姐姐本人或者她的下落,但節目播出後,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山西一家報社也參與了尋找,並且查明,“八路姐姐”就是我們節目中初步落實的武淑珍,武淑珍後來在太原的山西省公安部門工作,幾年前已去世,當地報社記者找到了她的一子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