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時,陳敏送給楊福娥一本日記本和一支鋼筆,楊福娥回送了一個洗臉盆。姐妹倆還相約再見。
楊福娥一直目送八路姐姐消失在遠方的大山裏,她哪裏知道,這一別就是60多年,她們再也沒能相見。後來陳敏給她寫過兩次信,但楊福娥不識字,不知道信裏說的什麼,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兩封信連同八路姐姐送的日記本和鋼筆也都遺失了。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位叫陳敏或是武一敏的八路軍女幹部和房東老鄉的女兒楊福娥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雖然她們從相識到分手隻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但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結下的淳樸友情往往是終身難忘的,以至於在60多年後的今天,80高齡的楊福娥老人依然懷念珍惜著這份情感,她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想找到八路姐姐的下落,為了幫助老人實現這個心願,我們的記者和老人的女婿一起踏上了尋訪之路。
據楊福娥老人回憶,她的八路姐姐陳敏在到木口村之前。曾在同一個縣的偏城鎮工作過。我們決定通過該鎮的民政人員,尋找當地健在的八路軍老戰士,希望從他們那裏了解到陳敏的線索。
曾經參加過八路軍的路克敏老人非常肯定地說,他聽說過陳敏。但從來沒有跟她見過麵,陳敏離開偏城後,就沒再聽到她的消息了,當年和她一起在偏城戰鬥過的老八路們也都不在人世了。
這是我們在偏城鎮得到的關於陳敏的唯一線索。從這一點上分析,陳敏當時確實曾在這一帶帶領群眾從事過抗日活動。於是我們找到縣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德慶進一步了解情況。
李德慶介紹說。八路軍工作團是1937年11月到涉縣,當時派了三個工作隊到各地,其中有一個派到偏城的工作隊,隊長是胡興壽,他把手下隊員放到各個村裏麵做群眾工作,任務主要是征糧征款,收集殺敵武器,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鬥爭。
李德慶還向記者推薦一位叫李剛的人,抗戰時期她曾經在偏城縣(現在的涉縣)當過縣委組織部長和書記,現在從北京口腔醫院副院長職位上離休。
經多方打聽,我們找到了李剛在北京的電話號碼。但現年86歲的李剛說,她屬於地方黨委,和八路軍沒有隸屬關係,對那些老戰士也不太熟悉。
在涉縣的尋訪沒有結果後,我們決定按照楊福娥提供的陳敏家鄉地址,到山西省武鄉縣繼續尋找。
河北涉縣距離山西省武鄉縣100多公裏的路程,而且全是山路。當天傍晚,我們趕到武鄉縣民政局查找有關陳敏的資料。
在武鄉縣烈士英名錄上,我們沒有找到陳敏或武一敏的名字,民政局的幹部分析說,如果她不是烈士而是正常複員退伍,那麼就應該在複員退伍軍人花名冊上,但是這本花名冊上依然沒有找到她的名字。兩種情況都排除了,就隻有第三種可能了,那就是抗戰結束後陳敏沒有回到原籍武鄉縣工作。
為了進一步打聽陳敏的下落,第二天,我們來到武鄉縣城關村,原來的村名就是陳敏對楊福娥所說的老家段村。村支書為我們找來了村裏三位80歲左右的老人了解情況。
據老人們介紹,抗戰時期段村除了兩戶姓陳外,其他都姓武,姓陳的兩家裏沒有人參加過八路軍,有幾戶姓武的家裏有人參加過八路軍,其中還有女的,但是具體姓名想不起來了,而且現在村裏也沒有她的親人。據此推斷,陳敏的真實姓名應該是武一敏。隨後,我們在武鄉縣政協找到兩位負責編寫當地人物誌的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