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常回家看看(1 / 2)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這是流行很多年前的一首歌曲,原唱是孫悅。記得當時在聽這首歌曲時,也並沒有多大的理解與觸動,隻是內心裏覺得旋律舒暢、純樸、無華、自然,是寫咱老百姓的歌。

而今,當內心湧動著提筆書寫一段關於衰老、感恩、孤獨、養老、悲傷和感受生命的經曆時,我的耳旁猶如重又舒緩地響起了這首歌曲的旋律,聽著這優美的旋律,我在想中國老百姓的家庭,現大多都存在著老人養老的實際問題,在感情上若某個家庭,特殊情況下將老人送到養老院、或者臨終關懷醫院,養老送終,會被視為不孝。所以現今咱們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大都有老人步履蹣跚的身影,還有好多整日靜靜臥躺在床上,行動不便的老人。

今天,我講一個垂暮之年老人的故事,兩年前,老人的老伴兒猝然去世,老人混沌的雙眼老淚縱橫,老人患有帕金森、糖尿病、關節炎、風濕等等老年病,老人拉著我的手哽咽著對我說:“你是不知呀,我們從結婚牽手,而今70多年了,她走了,留下我,也不知我什麼時候也隨她去那地方?”此情此景由不得我同樣流著淚:“您不要這麼想,有您老在,這一大家子人的,逢年過節,從天南地北趕回來看望您,這個家庭才會凝聚的如此緊密。”

“唉,死是每個人都必要走的路,那是人生的終點。我怎麼能除外,不過我不怕死,不恐懼,我已經活得太久了。就是心裏麵由不得悲傷啊!”記得當時我所能夠做的就是無言、無聲地撫摸著老人青筋裸露、不停顫抖的手……因為我的人生經曆,我的詞不達意都不足以能夠說服老人。

老伴兒的葬禮老人沒能去,當年分外有勁的腿,如今僵硬而無力,因為行走都是顫顫危危的,又因為上了年歲,老人說留下了遺憾。老人硬挺了幾天後,最後還是病倒了。兒女們悲痛欲絕,齊跪下哭著求老人:“爸爸呀!您這個樣子,媽媽在那邊會不好受的。”過了一段時日,老人終還是頑強地好似複原了,開始按頓進餐了。但老人自此後卻再也不打麻將了,不沉迷於調理他的健康,老人變得喜靜不喜動,靜靜坐著思考的時間卻是與日俱增、與倍增長,成了老人每天雷打不動必做的課程,之後就是超長時段的睡眠。

老人年輕時非常好學,那個年代的高中畢業生,家底的殷實才能供得起。他英俊、帥氣逼人,毫不誇張的形容可以與現在時下的電影明星相媲美,一米八五、六的個子,運動員的體魄,而今一頭黑發早已被歲月染白,稀缺地遮蓋不了頭頂,飽經滄桑,白發蒼蒼,對於老人一點都不為過。老人聽力漸漸喪失,變得無助,坐在沙發上,老人要把家人挨著問個遍,某天的節假日,老人又問到了自己已經50多歲的女兒,兒子大聲對老人說:“不要操那麼多心,隻要把自己操心好就行了。”這句話卻無意惹得老人在失去老伴後的再一次老淚縱橫,老人用手捂住自己的雙眼,來回地揉搓,意識很是清楚,不想讓孩子們看到他傷心流淚。兒子意識到話沒有說對,立可發窘、歉意地趕快對老人承認錯誤,老人哽咽著:“那是我的女兒,我操心,有何不對?手心手背都是父母心上的肉啊。”女兒在年輕時境遇不是太好,女婿過世的早,現獨身一人,俗話說:伸出手掌,手指頭也不是一般整齊。老人總是偏心女兒。這讓兒子心存不悅,說出這樣的話也是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而已。老人生氣了,中午飯也不吃,說是要反省自己錯在了哪裏?目睹老人的固執己見,我的內心掠過一絲絲的隱痛,是啊,隻要老人在,多長的年齡在老人的眼裏永遠都是孩子,過節了,做女兒的該不該給老人報一個問候?報一個平安?能不能抽空回家看望一下老人?而做兒子的能不能老人想幹什麼都由著老人?盡己所能讓老人開心愉快?多給老人一些交談的空隙?老人老了,老得都有點兒糊塗了,可是他的思念在,老人希望兒女們都能毫不狹隘地愛著彼此,因為兄妹們是有血緣關係,世上最親的人啊。我真是感謂有加!我無法用世俗的眼光和一般理解的道德標準衡量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