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如何做人做事(1 / 1)

在現實社會裏,在待人處事上,我們是否心懷坦蕩?我們是否始終如一?日子一天天地流逝,非常主觀的個人感受,從小到大,也不知有多少次,總有人在耳邊諄諄教導我們:做人說話一定要老實本分。父母更是提醒,吃碗飯不容易,要謹慎提防,不但如此還要察言觀色,要小心翼翼。到底誰說得對呢?

且不說我在寫這篇文字時的心情,從年輕踏入社會說起,就不曾遊刃有餘,而今更是愚鈍有加。簡而言之,不會逢迎、拍馬,用一句時下看來不全是褒義的詞來說,就是“長袖善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人和人打交道,可以衍化出無盡的命運機緣。勢態有點像圍棋上擺布的棋子:初看時漫不經心,煞尾時卻命運攸關,高下立判。

選擇做一個伶俐的人,除去一些天然的因素,眼明手快,表麵上謙遜的好像是孩子向長輩求助,卻不能識大局;選擇做一個木訥的人,而木訥的人,又被形容是寡言,沒有執著的熱情,不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若不把眼珠穩住,很難跟智慧結緣;而初涉人世,若能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謙遜、誠懇,而不玩弄技巧,簡單一些,真誠一些,則更是難上加難。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也是煞費苦心。

在影片《讓子彈飛》裏,硬漢匪首張麻子身邊的師爺——可以說是一個圓熟通達,性情溫良,兼顧左右,拿捏輕重,八麵來風,交遊甚廣的人,活著,活出了花樣兒,折騰出個天翻地覆,也是他們認知世界和我們對他們認知的途徑。古往今來,循規蹈矩的普通人,在迷亂命運的轉彎處,基本上都處於找不到北的境遇。其實我們青春期都有過夢想,曾幾何時,那個夢想我們自己都不相信了。我們的內心到底是什麼?而人存活下去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世說新語》一書中,描繪謝安憑著淝水之戰以弱勝強,維護東晉百年的政治穩定局麵。戰爭期間,謝安麵對強敵,穩如泰山地在和別人下棋。謝安50歲之前一直隱居在東山,天下百姓都在說謝安不出來做官我們怎麼活呀!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政治上民調很高,民心所向的人居然不出來做官,怎麼想都讓今天現實中的人們會想不通的,多麼大的誘惑,多麼好的美差,求都求不來擠破頭顱的呀!而謝安卻有一種豁達——我出來做官不是為了名利,是因為百姓都在說“安石不出,奈何生蒼。”這是一種榜樣,與生俱來的。他們是神人,我們普通人不可比擬,學也是學不來的。

夢想人人都有,找一個途徑自圓其說的解釋,多年之後,再回頭來讀毛澤東三段詞談境界——“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布,十萬工農下吉安。”此第一境也。“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此第二境也。“往事越千年,威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此第三境界。

觀之在這個夢想消失的年代,如何尋找自己的優勢潛能?如何堅守心靈的一方聖土?如何在喧囂的社會儲蓄一些自己擯棄的認知,也就是選擇認知的勇氣,如何胸懷坦蕩?那就是捂著胸口,祈盼不要帶著功利去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