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沉思的人文關懷(1 / 1)

什麼是人文關懷?個人的理解就是假如你的手不小心被割破了,我趕忙二話不說送你到附近的醫院,讓醫生為你縫針敷上藥,問你是不是很疼?撫慰你,溫存你。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說,天生有男有女,男剛女柔,剛柔交錯,這是天文,即自然。人類據此而結成一對對夫婦,又從夫婦而繁衍家庭,而國家,而天下,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治國家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以明耕作漁獵之時序;又必須把握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等級關係,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並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區別於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於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於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區別於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義。可見,所謂人文,標誌著人類文明時代與野蠻時代的區別,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這段話,大意是說人文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種關係所對應的人倫禮儀。與之緊密聯係的,必然是文化。有文化的人類社會,才會衍生出繁複的禮儀秩序,有了人文的概念,再看看人文關懷,很自然會想到,人文關懷就是對這些人倫秩序的思量和監督,督促人們自個兒心中裝著人文,還要注意規範別人的行為。

往大的說今天的中國,民眾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人文關懷的重要標杆。有人說,現在是尊嚴被顛覆、被搞笑的年代,政府的監管力度總是跟不上造假的腳步,生產饅頭的盡管知道饅頭生產的可怕過程,仍然無法避免不了的陷入商業道德整體潰爛下的這個“互相傷害”的消費生存鏈中。對他人的“人文關懷”就不曾在他們的心裏出現過。養豬養雞的,不吃自家養的豬肉和雞肉,做包子的不吃自己用腐肉做的包子,種蔬菜的不吃自己種的蔬菜,買鹽買醋的,不吃自己勾兌的鹽和醋,生產牛奶的不喝自己生產的牛奶,於是乎感慨萬分。從大米裏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裏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鹹鴨蛋裏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奶粉裏我們又知道了三氯氰胺的化學用途……生產粉絲的,不吃自己生產的粉絲,做酒的不喝自己生產的所謂名貴的酒,餐廚垃圾生產的地溝油買給了不明就裏的百姓……但生產饅頭的你總要吃蔬菜吧,做包子的你總要喝酒吧,養豬養雞的你總要吃鴨蛋吧……互相傷害,不能不懷疑是有意而為之的,雖然是生存鏈之下的客觀結果,如果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沒有了做人的底線,對他人的“人文關懷”,社會商業的道德淪喪,想一想,那麼我們處於社會網絡消費中的每一個社會人,沒有那一個人能夠逃脫避免了這種互相傷害的惡毒邏輯和惡性循環。

朋友從日本回來,講述了日本人對規則的遵守,海裏什麼魚都有,但是那裏每一個地方的漁民,都在恪守一個規則:捕蟹的一定不會把魚帶上岸,打魚的也一定不會打撈蟹和貝類,於是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水產特色和品牌,海洋產品也得到養息和保護。這讓我聽後很是感動,你活得好,也要讓別人活得好,恪守的規則才會良性循環,這才是一種最直接地對他人的“人文關懷”。那麼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所秉承的優良品行不見了,消失了,一切都是從自身的利益考慮,虎視眈眈隨時想讓同類拍死在沙灘上。

模糊不清的判斷標準,理論上講,應該界限分明——那些應該是我們所摒棄和嗤之以鼻,那些應該終結在過去,但現實生活中,對人心最大的考驗,很難涇渭分明,對政府最大考驗,便是攻守有度。不罰他一個傾家蕩產何以儆效尤。罰得重,才會長記性,罰得輕,反而相當於縱容。毋庸諱言,很多國家在同一社會發展階段時,也出現過類似的食品安全危機,經過法律完善和製度建設方才由亂而治,這其中《懲罰性賠償製度》就是一個殺手鐧。其實對於一個行業來講,“懲罰性賠償”看似會重創個別企業,但卻換來的是整個社會行業的警醒,從而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刻不容緩的及時完善法律體係,加強行業監管,以《懲罰性賠償製度》構築食品安全。這是社會轉型時期最基礎、最根本的“人文關懷”。在百姓的眼裏,人性的悖論也由此而來,這是一個過程。讓我們以良好的祈盼心態,靜待觀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