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眼裏,文人似乎已經成為清貧的代名詞了。印象裏,曆代文人似乎都過著極其拮據的生活,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窮秀才,他因家境貧寒靠賣字畫為生。這一年春節他寫了一幅很特別的對聯,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
對聯一貼出即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些人士競相周濟這個秀才。為什麼要周濟這個秀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裏沒有“一(衣)”和“十(食)”所以是缺衣少食!“南北”裏無“東西”,就是沒有東西過年!
這個故事讓我很是感慨,看到很多優秀的文人過著拮據不堪的生活,追求的某一種藝術,那些凝聚在血裏骨裏的東西,是我們無法領會的精神和蘊含的生命,為此除了不盡唏噓、表述深深的敬意之外,我們的記憶裏仍銘刻著這樣的情景:書桌前,一盞燈,一本書,一本筆記本,無數個日日夜夜,一個人展卷夜讀。嗅著淡淡的清香,在理想的境界裏耕地拾棉,隻想著給靈魂一個棲息的地方。那種仿佛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恰恰都難以隱藏得住。這是說的現在。
那麼在寒風蕭蕭,冷雨淒淒的很久之前,文人是怎樣的讀書習文?後世的讀者,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默想之中:想想曹雪芹,當他把世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撕碎給後人看,所以他的紅樓裏全是悲劇。他自身的窮困潦倒都是我們身處現代人所無法想象的,於是乎在每一場秋雨來臨後,他都會複活在我們的內心裏,想起曹雪芹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淒涼”。嘔心瀝血的《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
大家都知道,曹雪芹生活在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60年之久,祖父曹寅當過康熙的“侍讀”,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與皇室的關係非常密切。少年時代,曹雪芹“衣錦紈絝”,過了一段奢侈的生活。雍正五年,他父親因事受到株連,被革職抄家。從此家族的權勢和財產喪失殆盡,家庭居所屢遷,生活上甚至不得不投親靠友,以維護生活。
經曆了生活中這樣大的轉折與磨難,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盡管生活已然到了“滿徑蓬蒿”,“舉家食粥”的境地,但他仍以堅韌的毅力,不間斷從事著他《紅樓夢》的寫作。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的悲痛之中,臥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終因貧病交加無醫而離世。
曹雪芹性格高傲,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善談吐。才氣、詩書縱橫:“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曹雪芹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的創作,他的《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