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覺醒奮起是近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重大曆史現象,:恃續百餘年的抗爭終於引爆上世紀30年代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積鬱多年的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和勇氣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輝煌展現,神聖的捍衛民族尊嚴和民族權利的戰爭受到如同節日慶典般的狂熱的歡呼,突然煥發的民族青春朝氣使世人幾乎無法相信他們以為習慣於昏睡的古老民族能夠具有如此驚人的強勁意誌和力量,中華兒女都在為炮火硝煙中晶亮閃現的偉大複興而鼓舞沉醉。這是一個億萬人情不自禁地為新時代的到來而歌唱的詩的時代,一個不能沒有詩的時代,一個詩人和詩篇噴泉般湧現的時代。想到這些,我就常常要想到新四軍。

我不知道八路軍以外,還有哪一支軍隊像新四軍這樣有如此鮮明的新時代氣息。這是一支傳奇的軍隊,一支充滿濃鬱理想主義氣息、文化氣息、詩的氣息的軍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支軍隊,和八路軍一樣,是由有共同崇高理想的先進戰士組成的堅強集體,他讓所有接觸到他的人包括敵人都能立刻感受到鮮明的新時代軍隊的新氣象。他的每個戰士都由於清楚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帶來的不隻是把侵略者打敗並趕出中國,更重要的是經過戰火的洗禮,被蹂躪的中華大地必然出現一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曆史使命自覺使他們擁有戰士最可貴的品質:堅定的政治信念,堅定到信念成為生活的終極目的,思想行動的最高準則是為理想獻身。因此他們真誠,真誠到孩童般純潔,忘我地投入戰鬥是他們生命意識的集中體現。這真誠和純潔,這生命意識形成的信念,最高貴、最美好的精神狀態,心靈境界,正是戰爭年代詩歌要求作者應該具有的最可貴的品質。

使人耳目一新給人以驚喜的新四軍的新氣象裏,很自然地就有著人們愛說的那種“軍隊像一座學校”的彌漫著的文化氣息,每個戰士都學習,每個戰士都寫作,因此自然也就有許多戰士詩人。感謝新四軍軍史研究專家邵凱生先生以學者嚴謹的治學方法,不辭勞苦的敬業精神辛勤搜集並編選的這一部《烽火詩情——新四軍詩選》,保存並傳播了這些非常珍貴的戰士們的心聲。當然還應該注意到,這些詩歌是戰士們在緊張、艱苦的戰鬥裏寫出來的。他們英勇殺敵的累累戰果,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贏得全民族的敬仰和愛戴。新四軍的一切,並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在記憶中被淡忘。人們內心深處仍然鮮活地保存著新四軍的英雄形象,人們想方設法保存新四軍寫下的片紙隻字,這些戰士詩歌,就是邵凱生先生和他的同事從熱愛新四軍的人們手中辛苦尋訪到的。

曆史學家一定不會忽略這些樸素真實的動人詩篇所表達的新四軍戰士的火熱心聲,這支皖南事變劫難之後更加強大的人民勁旅在大江南北創下的輝煌業績。戰士們始終不渝發揚“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新四軍軍歌》陳毅作歌詞)而發出的傳達億萬中華民族兒女的心聲,作為曆史文獻當然會受到曆史學家重視。研究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新文學的專家早已在注意直接來自戰地的戰士們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往往寫作水平不是很高,寫作能力不夠成熟,但不影響它們的文化價值和文學品格,這些以率真、親切風格表達戰士們純真氣質的作品,被公認為是真正的詩,它們從一個獨特的側麵證實文學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血緣關係,不但有文學史意義,而且有不可低估的文藝學意義。今天,我們重讀前輩戰友留下的這些詩篇,不能不心潮起伏,不能不在激動中回顧那個難忘的戰爭歲月,戰士們鏗鏘的語言依然號角般引領我們向前進再前進。

曆史已經把上一代高舉的火炬交到我們手裏,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戰士的詩會永遠激勵我們。

這應該就是詩和所有文學藝術作品的最高效應、最高文化價值的最充分體現。

彭燕郊

200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