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四軍的詩(2)(1 / 3)

我們人民的隊伍,

來自閩、浙、贛、鄂、皖、湘……

集中皖南,趕上前線,

它的先遣隊挺進到敵後方,

擔任戰略上的試探:

戴月,披星,朝走,夜行,

東出,西沒,時隱,時現,

如同夏日的風,

天邊的虹,

夜空的雷電。

這支隊伍人數雖少,

可是個個都很精悍,

槍支破爛,

作戰卻是挺頑強,

地形不利,

也能利用適當,選擇有方

這支隊伍充滿愛國的壯誌;

都有英勇殺敵的願望。

粟司令英明,果敢,

這支隊伍的指戰員

像生龍活虎一樣。

他們要給打擊者以打擊,

向祖國各地

傳播新四軍勝利的快電。

六月十七號早上,

是個大風大雨天,

大風煽起戰士們決鬥的烈火

大雨浸潤勇士們沸騰的熱腸

隊伍埋伏在衛崗,

試一試三年遊擊戰的老手,

顯一顯初次出馬的鋒芒,

把辛辣滋味叫鬼子嚐嚐,

大家精神沉著緊張,準備戰鬥,

要敵人清償多年欠下的血賬。

等到八時卅分光景,

那山坡上的一挺重機槍,

吐出猛烈的火舌,

把第一隻鎮江來的兜風老虎擊傷,

還打穿了敵酋包車的汽缸。

這時候,

從路溝裏跳出溫參謀,

奔上去和敵人搏鬥,

他奪了少佐土井的軍刀,

一刀把對手砍死在車旁。

剩下大尉梅澤武四郎,

被流彈打出了腦漿!

嗚呼哀哉見閻王。

接連而來裝滿鬼子的

第三輛、第四輛……

陷進我們濃密交叉的火網,

燒的燒了,翻的翻了,

鬼子們死的死,傷的傷,

被打得暈頭轉向,

摸不透哪裏來的“神兵天將”。

這就是我們先遣隊,

為新四軍輝煌戰史寫下第一章。

衛崗這一仗:

打擊了鬼子的橫行霸道,

震撼了淪陷的江南城鄉,

提高了人民抗敵的信念,

喚起了群眾潛在的力量,

在千百萬人民心中,

產生了新的希望。

我們民族革命戰爭的戰士,

為衛崗捷報而縱情歌唱;

旗開得勝的

衛崗之戰,

是漫漫長夜中的火光,

是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的征象。

注:

這首詩發表於1938年冬。

楊采衡(1908—1996),福建連城人,青年時代投身民主鬥爭,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連江地區紅軍13獨立團參謀長、閩中遊擊支隊參謀長、新四軍司令部參謀處作戰科副科長、特務團參謀長、三野十兵團司令部參謀處長等。1949年後,曾任軍分區副司令員、地質部水文局副局長等。生平喜愛詩詞,寫作和編輯了不少詩歌。曾編輯了《萬束心花》、《老戰士詩文集》、《名將粟裕》等書。

東進詩抄(一)

毛英奇

太平夜話

房東促膝寸心傾,慚愧山城號太平。

荊棘盈村狐鼠樂,裏閭惶恐怕抓丁。

抗日招牌耀眼懸,苛征都冠救亡捐。

祖傳但問生財術,廉恥於他不值錢。

原注:

第二首三、四兩句係丁麟章同誌所續。

南陵道上

前軍報道入南陵,遠水平疇景色更。

綠柳吹綿春正滿,層林潑翠上麾旌。

小桃林外植桑麻,門映清溪滿徑花。

怪底人人皆楚語,湖南村落百來家。

扶老攜兒迓路隅,東征喜訊滿村知。

鄉音異地多親切,況複同仇國難時。

一片寒暄故國溫,烹鮮煮酒款親人。

兒童爭識家鄉客,攀滿牆頭看大軍。

青弋夜渡

青弋江頭戰馬嘶,春潮帶雨撲漁磯。

心潮更比春潮急,舢板如風渡若飛。

老太人前遞水情,他鄉,I光惚見慈親。

階前小立躬身飲,一盞溫茶暖透心。

古渡群情鼎沸騰,眉飛色舞說東征。

鄉親爭為充先導,搶向人前數裏程。

黃塵撲麵汗如漿,日夜兼程赴戰場。

好個老天知愛國,連朝吹雨洗行裝。

過宣州境

荊棘榮春畝,千村剩劫灰。

風號疑鬼泣,月黑見狼窺。

敗屋蒙蛛網,頹棚覆孑遺。

無言對國土,按劍不勝悲。

水陽夜宿

慘聒饑鴉集廢墟,千村萬落一煙孤。

春田徒沃如油雨,原上無人更把鋤。

欹斜茅舍傍頹牆,瓦礫堆中認水陽。

父老滿噙悲喜淚,噓寒問暖接行囊。

魚米當年集散場,魚行廢破米行荒。

桅檣櫛比繁華地,剩得殘荷吊夕陽。

盡展愁眉滿笑容,江村劫後又春風。

親朋遠近奔相告,無數紅旗指向東。

自水陽過固城湖至高淳

湖天澄碧月如霜,剪浪飛舟自在航。

不是波花驚夢覺,哪知身處水雲鄉。

自肇倩圩過石臼湖

十裏長楊一字排,柴門盡向水雲開。

碧波繞宅花臨砌,疑是蓬瀛人夢來。

寂寂涼宵古渡頭,空村頹岸係孤舟。

不知打槳人何去,柳蔭猶眠喘月牛。

東征號角醒漁鄉,萬槳千橈競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