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裏和院落,
也在田壟上,
鋼鐵相擊著哀鳴;
仿佛走近鐵匠鋪,
砧子和鐵錘砸出火星,
那巧手的鐵匠,
有意地把錘子敲得響!
一槍紮去,就少了一個仇敵,
不管那個胸膛透亮。
大刀揮舞,
像秋風吹著落葉;
隻要風絲吹過,
就有沙沙的葉子飄落。
古劍的紅綢帶飄著花;
血從那些“皇軍”的腔子冒著泡沫,
山林呐喊著,
流泉激起小石塊;
夜梟慘笑,和著它底夥伴……
割著稻草;
翻起地上的土塊;
那些粗壯的手臂——
鬼子頭變成黃豆粒;
鬼子的身子變成高梁秸;
那麼輕快地……
現在已經是天亮。
那高傲的勇士,
多麼悲傷!
尋不見自己的同伍;
就像曙後的晨星,
零落的,全睡在泥土。
隻是滿天的雲海,
那些複仇的好漢,
勇敢的刀矛,撒著歡。
拉下馬興奮地舞著獵叉,
沒有一個鬼子逃過;
當他一抖手,
血就像紅泉般噴灑。
他剛刺死了那“皇軍”隊長,
背後的鬼子的刺刀,
無情地刺進他的脊梁;
他大吼一聲,
向後甩著獵叉,
那個凶手,就同他一起倒下。
血在他底身上流著,
他在地上掙紮,
要起來殺鬼子呀!
但是他倒下!
血水浸沒他的腰,
他的臉埋在屍堆中;
淚水和血流。
天現出曙色:
岩石反映著光華;
雨住了,
初陽在頭上;
澗水嗚咽著,
嗚咽著他那些戰友。
“故鄉是收複了,
但是拉下馬死了!”
在垂死者的眼中,
他看見明天,和暖的明天!
這勝利悲傷的行列,
抬著拉下馬的遺骸……
在望家山上,
用那殺敵的血手,
挖著土,搬著石塊,
一個大的墳壘,
蓋上蒿草層層。
“拉下馬,我們親切的夥伴!
你好好的睡吧!
敵人都殺光了,
故鄉決不讓日本侵占……”
有一個人這樣向死者致奠:
“聽呀!長江的流水在你的腳下;
星星陪著你在夜晚,
月亮會照著你的墳頭,
山鳥,太陽都會使你心歡……”
“死了,這兒睡著一個好漢!
拉下馬是他的綽名:
一個農夫,一個獵手,
一個抗日戰士,
死了,在這次收複鄉土的戰鬥……”
太陽紅麗地照在墳頭,
溫熱的光映著古鬆;
山雀靜幽地唱歌,
又仿佛昔日的田園,
那靜靜流淌的小河:
和平的風吹起:
山坡的羊群,
像天上的流雲,
牧童揚鞭赤足地渡過水濱,
穀穗噴著香的秋季,
那安閑溫暖的時日……
夢影和希望,
在這些勝利又惋傷的心問:
他們凝視遠方,——
希望的火和勇敢和心,
奔放和龐大地衝蕩向天際!
火種在這生下根芽。
開著花,在山下的血地,
自由同戰神結盟:
風和太陽約好,
四處傳揚這悲壯的歌聲……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二日,皖南軍次
注:這首詩原載《暴風雨詩刊》第1輯《海燕》(1939年10月,溫州,海燕詩歌社)。
辛勞,即陳辛勞,原名陳晶秋,曾用名陳中敏。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倫。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到上海。1932年5月加入左聯。七七事變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期間,寫有《戰鬥頌》等熱情激昂的詩篇。八一三事變後,又投身國際難民第一收容所工作。1938年,他與難民所一批青年到達皖南,參加了新四軍,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和《抗敵》叢書編委會工作。他被認為是一位“充滿革命激情的文學素質深厚”的詩人,是一位“才華橫溢”、“一身都是詩”的詩人。在皖南,他寫了許多詩歌,其中,以長詩《捧血者》最為著名。他為聶紺弩、吳強等人朗誦這首詩時,常常被聽眾所發出的讚歎打斷。因為有病,1940年他先行撤離皖南。1941年5月,新四軍在鹽城成立蘇北詩歌協會,陳辛勞任副理事長。後來,他卻被時任江蘇省主席的韓德勤逮捕殺害。在獄中,他還作有《小夜曲》、《插秧女》等。他的作品還有詩集《大地》、《柵欄草》,散文集《古屋》等。
春天——大地的誘惑
彭燕郊
用反抗冷酷的意誌
用降福人問的願望
複活的日子裏
大地解凍了
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
在那一天夜晚
不羈的東風裏
繁響的風雨
轟鬧的雷鳴
把她擁護前來
把她吹送前來
穿林渡水地
來了
雨落了,雨落著
大雨倒傾在地麵
天上,雷鳴嘯號過去
電光閃閃
水聲在階前,路上
每一條細小的溝渠喧嘩
黑暗擁抱大地
——一個秘密的變化嗬
第二天早上
繼續昨夜的工程
重重的霧罩下來了
紫色的
年初的霧幕
掩藏了變化的秘密
於是
大地從容地
慢慢地生長了勇氣
揮動臂膀
翻身了
春風吹著
和煦地吹著
帶來了春的氣息
帶來了生的意誌
也帶來了炮火的呼喚
鳥鳴
蛙叫
亮麗的朝陽
與青青的氣流
春醒了
應該快樂的都快樂了
不善唱歌的也歌唱了
人們似乎忘記了昨日的憂愁
眼睛裏充滿無窮的熱望
從死亡的崖邊
從寒冷的翅膀底下
在沉悶的化雪的日子裏
在泥濘的道路上
放下了
壓肩的重擔
探首向
春天的郊野
郊野
冒著黑油
癱軟了身體
沉醉在春風裏
似乎要溶解了……
那是先民的血汗膏潤過的
貯滿了我們吮吸的乳汁的
她曾經經過無數次的戰亂
難以計數的苦難
一年一度的寒冷
荒煙與瓦礫的歲月
而今天她還健壯著
伸展得那麼廣袤
——到底是中國的土地嗬
中國的土地是強韌的嗬
現在,早發的
第一季的穀物已開始生長
年青嬌小的禾苗
顫動著波浪
在嫵媚的土地上
飄搖著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