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總會有人不爽(1 / 2)

互聯網的普及,卷走了大量的用戶。美國3億人口,互聯網用戶已經接近2億,除了實在不會用電腦的大爺大媽,以及不認字的小孩,能上網的都上網了。美國政府還大力鼓勵民眾使用互聯網,認為這是一種必要的生存技能。因此,有不少公共性質的機構,比如公共圖書館,都提供免費的電腦上網服務,並對公眾開放,偶爾還能看見一些夜裏睡大街的流浪漢趴在那上網聊天,表情和姿勢都非常專業。美國的大部分大學更是實現了免費的無線網絡覆蓋。因此,如果有誰想在美國開網吧,估計沒什麼生意。

萬能的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溝通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情人們不再鴻雁傳書,直接在攝像頭前眉來眼去了。如果懶得做飯,直接在網上訂餐就送到家了。如果兩口子吵架,誰也不理誰,每人抱一台電腦直接找個論壇灌水訴苦就好了。生活從來沒有如此方便過。但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卻因此叫苦連天。

那些叫苦的就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

媒體要生存靠什麼?靠的是廣告。而企業的廣告投放是跟著用戶走。如今人們用互聯網越來越多,企業自然把大部分的廣告開支砸在了互聯網上。報紙、廣播、電視也似乎一下子就年老色衰、門庭冷落了。

曆史總是驚人得相似,因為這種悲劇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想當年,廣播剛剛誕生的時候,也是十足的萬人迷!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收音機,擺在桌子中央,一家人圍著它洗耳恭聽,搶了報社的生意。再後來,電視來了,比廣播更有姿色,喜新厭舊的觀眾很快坐到了電視機前,成了沙發土豆(Couch-potato),把收音機打入了冷宮。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如此循環往複,現如今輪到互聯網風光了。報紙、廣播、電視雖然還不至於死在沙灘上,但是錢袋子還是癟了很多。其中最慘的莫過於報紙。

社會學家們經常總結說,現在的人啊,越來越膚淺了,都喜歡在電腦電視前看一些低俗的節目,而不願靜下心來閱讀一些有營養的文字。但是觀眾們就是不買賬,越是吸引眼球的東西,比如擠著乳溝露著大腿的明星,比如殺人放火的變態腦殘,越是被觀眾圍得裏三層外三層,而且看完了還口水橫飛地進行八卦。

這就苦了平麵媒體,而平麵媒體中最命苦的要數報紙。因為報紙既不能像新聞雜誌一樣做深度報道,也無法像時尚雜誌一樣做得撩人心火,更沒有電視的速度和形象,很多時候白送都沒人看,直接拿去墊桌子。近幾年來,美國報業以每年近10%的速度在萎縮。2009年因為經濟危機,更是揭不開鍋了,當年美國報業的總收入比2008年下降75億美元,降幅達16.6%。而這個收入統計已經把報紙的網絡版和網絡廣告包括在內。美國的一些報社,都是有一頓沒一頓地熬著,連《紐約時報》這樣的大牌報社都淪落到靠出售其總部大樓過日子,最近還打起網絡版收費的主意來了。

而另一邊,有些人還在幸災樂禍地期盼,報紙到底什麼時候滅絕啊?等得好興奮好激動哦!

誰在幸災樂禍?毫無疑問,網絡是第一個。在過去的10年,美國網絡廣告投放量保持著高速增長:2005年125億,2006年170億,2007年210億,2008年260億,2009年因為經濟危機回落至237億。

而另一個數據是,穀歌2009年的全球收入為237億美元。兩個數字竟然如此巧合!

穀歌的收入有99%來自廣告,而穀歌目前在美國市場上的收入大約占其全球所有收入的一半,這也就是說,美國網絡廣告的一半錢是被穀歌賺走了。更讓人嫉妒的是,在經濟普遍不景氣的2009年,穀歌的收入居然還能逆勢上揚。所以不難想見,那些麵黃肌瘦的報社,一定是一邊勒緊褲腰帶,一邊對著穀歌說髒話。

實際上,穀歌不僅讓其他媒體不爽,也讓其他網絡廣告平台不爽。憑什麼讓穀歌占據半壁江山?更何況其勢力版圖還在持續擴張。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大家幹脆集體自殺算了。不能坐著等死,大家要聯合,想想有什麼辦法對付這個大財主?

穀歌也看到了大家對他的敵意,所以要適當地安撫一下。2006年的時候,穀歌在美國推出一個“報紙廣告”(Newspaper Ads)的項目。用穀歌的話說,這個項目主要是幫助媒體特困戶——報社去賺錢,屬於“學習雷鋒做好事”行為。這個“報紙廣告”項目和AdSense十分相似,穀歌同樣建立一個平台,讓報社和廣告客戶一起加入進來。通過穀歌的平台,報社提供廣告版麵,廣告客戶則通過競標獲得這些廣告版麵。當然,廣告客戶所支付的廣告費也是由報社和穀歌雙方分成。這個項目吸引了800多家報社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