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耐克和穀歌,這三個牌子看似沒什麼關聯,但是放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記,那就是美國文化在全球的代言人。全球化讓美國的品牌遍布全世界,而且讓全球的用戶對美國品牌甚至美國這個國家產生某種感情。
如果細心留意一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中國媒體的國際新聞中,有一半都是美國或者跟美國相關的新聞。
在中國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為什麼對美國那麼關注,而對其他國家就不那麼關心呢?這就要涉及美國的軟實力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除了看它有多少核武器、有多少航空母艦之外,重要的還有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有時候,這個軟實力比核武器和航空母艦更有殺傷力。因為核武器和航空母艦隻能從肉體上征服一個國家,而軟實力則可以從精神上征服一個國家。這個軟實力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
我們談希臘,第一個想到的是雅典神廟;我們談法國,第一個想到的是巴黎聖母院。雅典神廟和巴黎聖母院能夠代表這兩個國家的某種內涵。可是美國呢?美國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家,說白了,就是沒有傳統文化。美國的博物館裏,大部分的藏品都是從其他國家搶來的或者是英國、法國搶了之後轉手倒賣給美國這個暴發戶的。
但是這並不妨礙美國有自己的文化。美國人是什麼文化呢?說到底就是一種大眾的、世俗的文化。這點跟歐洲有很大的不同。歐洲曆史上長期存在著國王,為了爭奪誰當國王還在沒完沒了地打仗。即便到了現代社會,歐洲很多國家,如英國、瑞典、荷蘭等國,國王依然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因此,社會等級製度比較明顯,宮廷文化就是“有地位”的文化。
美國人很看不慣這一套,他們覺得任何人都應該平等。這也是美國的老祖宗為了擺脫這套製度,從歐洲跑到北美來自立門戶的主要原因。這個觀念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造就了美國的文化。具體體現在美國人的生活上,那就是大眾的世俗文化成為主流。
所以很多人就發現,美國不同地區的城市和生活方式幾乎大同小異。美國人吃飯,吃來吃去都是漢堡、比薩,賽百味、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快餐,快餐店遍布美國的大街小巷。穿衣服也是,牛仔褲、運動鞋、T恤及帶帽子的外套(美國人叫Hoodie)塞滿了美國人的衣櫃,像李維斯、耐克、CK等在中國人看來比較高端的服裝品牌,在美國就是最普通的衣服。
娛樂生活也是如此。一旦有NBA或者橄欖球比賽,美國人傾城而出,而且都穿上自己所支持的球隊的隊服。而流行音樂也幾乎成了美國音樂的代名詞,從好萊塢頒獎典禮的演出到白宮的招待會,嘻哈音樂(Hip-Hop)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場,上到美國總統,下至鄰家大媽,都會跟著一起扭。
這種世俗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美國的大公司。因為他們可以大規模地生產,產品可以賣到全美國甚至全世界。不像中國各個地區間存在較大差別,如四川人吃辣,上海人吃甜,北方人吃餃子,廣東人喝早茶之類的差異。
而另一方麵,大公司天天通過媒體廣告狂轟濫炸,又能推廣和強化這些大眾、世俗文化。美國的小孩打生下來就看到電視上說漢堡有多好吃,多有營養,長大了自然不可能喜歡吃羊肉泡饃。
不光如此,美國的大企業還將目光對準了全世界的市場。他們在輸出美國產品的時候,還輸出美國的這種文化,並且影響和改變當地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風俗。
目前,全球500強的跨國企業中有一半是美國的公司,其中在中國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高達100多家,在中國雇用了幾十萬名本地員工。而要羅列一下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美國品牌,更是張口就來: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高露潔、耐克、可口可樂、戴爾、惠普、摩托羅拉、微軟、穀歌、NBA……我們幾乎每一天都無法回避這些美國品牌。而最近幾年,美國對中國每年投資的合同金額達100多億美元;每年有幾千家美資公司或者分支機構在中國注冊成立;有幾十萬美國人直接在中國工作或者間接從事針對中國市場的業務。正是美國的這些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中不知不覺地推動和宣揚著美國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後的價值觀。
如果說在中國這樣的文化大國裏,美國的物質產品及其蘊含的精神產品還會受到一些抵觸的話,那麼在一些小國家,美國文化基本上能夠長驅直入。這就是美國全球軟實力的體現。
美國的這個軟實力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也很簡單,美國的軟實力正是來自於美國強大的科技能力和經濟實力。這也是美國處處想做老大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