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6)(3 / 3)

許多人失眠,也是因為同一原因。當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時,我們繃得非常緊,內心的東西就被忽略被壓製了,但一旦處於放鬆狀態,內心的這些東西就會冒出來,我們就會難受。於是,為了不難受,我們就不放鬆,但不放鬆,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於是你會發現,你越努力,越優秀,失眠就越嚴重。最終,你隻好求助於藥物,而這也逐漸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你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你需要的藥物劑量也越來越大。

對此,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有很好的描述:“先是有孤獨,然後又有逃避這份孤獨的執著活動,接著這份執著就變得非常重要,它操縱了你整個人,使你無法看清真相。”

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外在的優秀究竟有沒有帶給你良好的心態。如果沒有,那麼你一定是將外在條件當成了逃避內在自卑的工具了。如果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那麼請試著對內在自卑做工作,而這個內在的自卑,一定發生在內在關係模式中,一定是因為“內在的小孩”對獲得愛與認可沒有信心。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

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義都依賴於個人作出並予以實施的選擇。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童年的關係模式會成為我們內在關係模式,也即人格;

我們不斷將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

幸與不幸,是我們在內在關係模式的引導下主動完成的;

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這是我在《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中提出的六個定律。這六個定律可以概括成一句話:

我們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但這個過程是在關係中完成的。

自我覺察——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

相對於“成為自己”而言,我似乎更看重“關係”,心靈成長的前五個定律,不管怎麼強調“成為自我”,但大部分篇幅還是放在了關係上。我似乎不斷在強調,要理解關係,要接受關係的實質,要放下對關係另一方的執著,放下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別人的夢想……

我為什麼不把重點放在“成為自己”上,反而把“關係”當成了重點呢?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知道我該如何成為自己,但我不知道你該如何成為自己,這隻能由你自己去探索;第二,束縛我們走向成為自己的最大障礙,就是圍繞在關係上的迷霧。假若破除了這些迷霧,理解了關係的實質,懂得放下對別人的執著後,對成為自己的渴望自動會浮現出來。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甚至我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在做第二個工作——破除圍繞在關係上的迷霧。

關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簡單的公式:

B

A——C

A,即Affair(事件);B,即Belief(信念);C,即Consequence(結果)。看起來,事件直接導致我們的行為結果,但其實,這中間由我們的信念做了大量的加工工作。

B可以視為信念,也可以視為一個人格係統,一種對話,即內在關係模式中,“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對話。不管你怎樣理解,都不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想令自己的人生具有真正的價值,我們必須對B進行深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