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6)(2 / 3)

渴望改變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樣,都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哪裏。我們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模式,是我們人格的基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命運。然而,我們長大後,與父母的現實關係的重要性,就不如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了。

改變別人的努力,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失敗。改變父母的努力,一樣會有這個結果。並且,即便理想的狀況發生,父母的確因你而改變,他們反省自己對我們的教養方式的問題,甚至還向我們道歉。這時,我們會產生深深的感動,並流下激動的眼淚。

但是,過後我們會發現,問題依舊存在。因為,雖然我們與父母的外在關係改變了,但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仍然沒有發生重要變化,你的性格還是老樣子,那也意味著你的命運一樣不會發生改變。

譬如,前麵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時候,她爸爸常打她媽媽,這種關係模式最終紮根於她的內心,於是她將它複製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那麼,設想,她的父母改變了,不再發生戰爭了,甚至非常和諧了,她的婚姻關係模式,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嗎?

顯然不會!父母糟糕的關係模式,是她的糟糕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原因。但她的內在關係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備了獨立性,就不再會隨著父母關係的變化而自動發生根本性改變。

成年後,我們必須有這個意識,不要再將焦點放到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上,不要認為這個外在的關係改變了,自己就得救了。要想得救,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到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上。

內心不改變,還會走在老路上

父母不是我們心靈成長的答案,我們自己的外在條件也不是。

一位50多歲的男子,在廣東和香港都有公司,兩個兒子都在國外留學,他的外在條件夠優秀了,但他的自我評價仍然很低。他特別愛養狗,但之所以喜歡上養狗,是因為第一次遛狗時,他一路上贏得了許多關注的目光,以前從不打招呼的鄰居跟他打起了招呼,從不注意他的美女開始對他微笑。這種感覺太好了,以後他一發而不可收地喜歡上了養狗,現在家裏已有多條狗了。

一位50餘歲的女士,也是成功人士,她對金錢有一種癡迷。盡管她已不再需要掙錢了,因為她的事業和積蓄足夠她和家人過很富足的生活了,但她停不下來,因為一旦停下,她的心就會有空空如也的感覺。這種感覺很不好,而要逃避這種感覺,她發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拚命工作拚命掙錢,錢不斷累積時,她會有一種安全感。

這兩個例子表明,很多時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機製是一種循環。我們不斷地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奮勇前進,但其實隻是為了逃避內心的一些受傷感。這個辦法看似有效,因為我們奮勇前進的時候,受傷感的確似乎沒有了,而成功帶來的富足、榮耀和羨慕,也令我們非常享受。

然而,一旦陷入這個循環,我們會發現,我們不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一種莫名的受傷感就會襲來,而那些所有外在的榮耀似乎都沒有一點力量,可以抵擋這種感受的襲擊。

於是,我們寧願每天都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甚至三四個小時,其他所有時間都在拚命忙碌。但這忙碌,隻是為了不去麵對內心那個無法逃避的受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