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的命運為什麼會輪回(7)(1 / 3)

很多被管教太嚴的孩子,都有窒息感。國內一個心理學家曾讓一個被管得太嚴的孩子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結果那孩子畫的是“一雙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這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這並不隻是比喻或形容,而是實實在在的“被掐死”。最近幾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事件越來越多,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們的控製欲越來越強。他們安排孩子的一切,嚴重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最終令孩子們的精神生命越來越弱,孩子們看似活著,卻覺得好像沒有活著。

被管教太嚴的孩子,也許會成為一個特別焦慮、特別渴望成功從而特別努力的優秀人才。然而,他一定不會有卓越的創造力。

因為,創造力一定來自“內在的小孩”,如果“內在的父母”太強大,“內在的小孩”被嚴重壓抑,創造力不可能強。

這一點可以用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的理論來解釋。她認為,孩子一出生時就有一個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更不是一個空瓶子。這個精神胚胎會指引這個孩子自發地探索,這個探索越自由,這個孩子的感覺就越豐富,而感覺才是智力、情商和創造力最豐沛的源泉。

孩子了解自己,還是大人了解孩子?

自由成長才能令孩子有豐沛的創造力

持“塑造論”的“養雞場”的大人們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時,最常說的一個觀點是,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好,所以他們應該替孩子做主。就是說,這些大人總以為,他們了解孩子,勝於孩子自己對自己的了解。

這個最流行的觀點,也是一個最荒謬的觀點。

3歲左右的孩子,有時會做這樣的事:他要吃大餅,你撕一小塊給他,他不幹,把這一小塊扔在地上,哇哇大哭,你把剩下的一大塊給他,他也不幹,隻有一個完整的大餅才能讓他破涕為笑。

溫和的家長,或許會覺得很好笑,盡管順應孩子的需要,給了他一張完整的大餅,但還是覺得孩子太奢侈。嚴厲的家長,則不會給孩子一張完整的大餅,相反會斥責孩子,甚至幹脆揍他一頓,用暴力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節儉。

然而,在這樣的例子中,自以為正確的大人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嗎?

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塑造孩子的節約習慣,但他們可知道,孩子這樣做,是因為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個完整的大餅是完美的,被撕開了就不再完美,孩子因而哇哇大哭,這哭是因為他對完美的追求遭到了破壞。

大人們會認為,一張大餅遠遠超出了孩子的胃口需要。然而,究竟是胃口的需要重要呢,還是能形成完美感更重要呢?

其實,對於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而言,他根本沒有奢侈與節約的概念。譬如,當他要餅幹時,你給他一個小小的但完整的餅幹,他也會像得到一張大餅一樣心滿意足。這種滿足感不是源自貪婪,而是源自完美感得到滿足。

“餅幹碎了”是一個很流行的笑話,用來嘲笑一個人脆弱的承受能力。當持塑造論的大人們自以為是地嘲笑孩子甚至暴打“奢侈”的孩子時,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餅幹碎了”背後的真諦呢?

不要以為自己比孩子更懂他自己,哪怕對一個幼兒而言,也是他更懂自己,而不是你更懂他。

在蒙台梭利看來,孩子每一個自發行為都是精神胚胎發育的需要。這時,大人們隻要保護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不必替孩子去做主。在一個家庭裏,假若大人們都這樣做,那麼這個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出人意料地茁壯成長,大人們根本想象不到一個這樣長大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人。

塑造論的核心邏輯——“你不知道你,我們比你更了解你”——會滲透到無數家庭的很多瑣細的生活細節中。

“啃老”的種子常是父母種下的

譬如,一個孩子摔倒了,摔疼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大人跑上來說:“不疼,不疼,好孩子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