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樣說時,大人就是在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頭上。疼不疼,是孩子自己知道,還是大人知道?疼的感覺本來是大自然給一個人的饋贈,可以令他自動地懂得保護自己,從摔疼這一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但大人卻試圖讓他忽略甚至歪曲這一感覺。
再如,孩子吃飽了,不想再吃了,但大人用各種方法誘惑孩子繼續吃,於是孩子最終吃成小胖子,大人看著孩子胖胖的覺得很開心,但胖是孩子的需要,還是大人的需要?吃少了,會覺得餓;吃夠了,會覺得飽;吃多了,會覺得撐。這三種感覺會自動調節孩子的食量,但許多大人會自以為是地給孩子設定食量,於是許多孩子飲食失調。
又如,冬天來了,孩子自己加了件衣服準備出門,媽媽說:“天冷,再加一件吧。”孩子說:“我不冷。”媽媽則說:“我都冷,你怎麼會不冷?!”
以上這些都是很奇怪的邏輯,這種事常發生的話,一個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事情的能力,他隻能通過別人或理性分析來判斷,但這樣一來他就失去了判斷力,失去了對自己的感覺和判斷的信任與尊重,最終也失去了創造力和自主性。
創造力是很美的東西,但沒有這一點仍然可以繼續生活。然而,自主性卻是很要命的事,一個總被安排、總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來沒有得到過很好的發展,他自然就沒有了自控能力,於是比較容易沉溺在網絡遊戲或者其他事情中。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接力賽——先是家長接管孩子的意誌,接著是中小學老師接管,現在又多了大學接管。最終,當這個孩子進入社會後,又是誰接管他的意誌呢?
一個最常見的結果是,家長隻好繼續接管。他們會抱怨孩子“啃老”,抱怨孩子沒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但這個惡果的種子,一開始卻是他們自己種下的。
感覺比理性可靠,身體比頭腦可靠
在我們這個社會,擁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人太少了,於是我們不容易看到它們究竟有多重要,有多美。
我有幸看到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的故事可以表明,一個成為自己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
先說我一個朋友的故事,她和不少心理醫生聊過天,也愛和我聊天。心理醫生的話經常充滿玄機,她怎麼判斷這些話是對還是錯呢?
多數人可能會想到,用頭腦,用縝密的邏輯,用科學的知識……她不是,她的辦法是“身體的抖動”。
她說:“聽到某句話,如果我的身體劇烈顫抖,說明這句話很對;如果隻是抖動了一下,說明這句話有點道理;如果我一聽就暈,說明這句話就沒有什麼道理。”
這種判斷方式很簡單,很直接,也很可靠。不過,這隻是感覺,而不是真實的“身體的抖動”。哪怕再有道理的話,她聽到了,別人也看不到她身體的劇烈抖動,這隻是她自己的感覺而已。
這種評斷過程,羅傑斯稱為“機體評價過程”,或者可以說是“身體評價過程”。他認為,與理性相比,感覺更可靠;與頭腦相比,身體更可靠。顯然,我這個朋友的評斷方式就是典型的“機體評價過程”。
有一次,我去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他是國內著名的榮格派學者,對易經、解夢和中國文化都深有研究。
他家位於湖中的一座島上,樹木茂盛,蚊子很多。多年以來,隻要和別人在一起,蚊子就很少咬我,而是咬別人。但這次,我們一行人走在島上,蚊子咬我咬得很厲害,短短時間內我已拍死數隻蚊子。然而,我沒看到申老師揮動過一次胳膊,於是好奇地問他,蚊子不咬你嗎?
他回答說,不咬,已好多年沒怎麼挨過蚊子咬了。並且,即便蚊子咬他,他也不會打蚊子。
這一定有什麼說法吧?我問。
他說,是的,他從小就不打蚊子,因為很小時他就想,蚊子能吸多少血,給它吸得了,說不定,蚊子咬還有針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