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的命運為什麼會輪回(7)(3 / 3)

原來如此,看來是蚊子被你的善意打動了,它們不忍再攻擊你。我開玩笑地說,這時大家都笑了。

接下來,申老師和夫人講起了他的很多趣事。

一是,做知青時,他賣豆腐。豆腐一開始是一大塊,老鄉要買一斤,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煩。他頭疼這一點,潛心練了一星期,終於做到,不管老鄉要多少,他隻需切一刀。要九兩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兩,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

二是,參軍時,拆卸步槍,他閉著眼睛比別人睜著眼睛還快。

……

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興趣,於是紛紛議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些。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專注”。

然而,照我說,如果你要求自己專注,你就會失去專注。專注和幸福、快樂等一樣,屬於那種你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的事物。

他讚同這個說法。他說,專注的確不是努力來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中,自然而然就達到了關注。當你沉浸在其中時,你會產生“感應”,你是靠感應來切豆腐,靠感應來裝卸步槍,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計算。當然,理性的分析和計算一定有,但最後當你砍下那一刀時,靠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應,或者可以說是感覺。

這就是所謂的“手感”,在無數領域,頂級高手們講究的都是手感。譬如籃球比賽,一個選手投籃好時,他會說,有手感,當投籃不好時,他會說,沒有手感。

什麼樣的人會有手感?一定是那種信任自己感覺和判斷的人。

“養雞場”是對孩子的否定

假若你在切豆腐時,心靈深處有一個藏得很深的聲音對你說,你的感覺不可靠,你得怎麼怎麼做才行。

或者,當你在最關鍵的時候投籃時,腦子裏有一個聲音說,你要謹慎。

那麼,結果都是,你會失去感覺。

這些藏得很深的聲音從哪裏來?多數時候,這是“內在的父母”或“內在的權威”在對“內在的小孩”說三道四。

假若一個人小時候一直生活在被別人左右的環境中,那麼,這個人很難擁有豐沛的感覺,因為每當感覺產生時,就會有一些聲音否定它。

譬如申老師的例子,假若他父母知道了他從不拍蚊子,於是對他說,你這個傻孩子,幹嗎不拍死它們?並且,在他的各個生活領域都試圖安排他的生活,那他不會成為一個在很多方麵都很有感覺的人。

在後麵一節《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中,我寫道,感覺是我們的本相與世界的真相建立起聯係時那一刹那的產物。如果我們很容易在許多方麵有豐沛的感覺,那就意味著,我們能把握住這個世界的許多真相。而這,就是所謂的創造力。

創造力從來都不是無中生有,它不過是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並將真相展現出來而已。

擁有豐沛的感覺,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然而,要達到這一點,一個人就必須信任自己的感覺和判斷。

然而,在我們的一個又一個的“養雞場”裏,當“養雞場”的掌控者們總是在嚴格限製學生們的活動,總是在嚴格要求學生們聽他們的話時,那麼,這些在“養雞場”中長大的學生,就會逐漸丟掉對自己的感覺和判斷的信任。

結果就是,那些服膺於“養雞場”邏輯的學生,就會成為沒有創造力的“好孩子”,而那些拒絕服膺於“養雞場”邏輯的學生,就很容易通過逆反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意誌,結果成為問題學生,成為“壞孩子”。

一個在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演員說,她發現,她的同學中,成績最好的“好孩子”最後多數庸庸碌碌。相反,那些有明確主見,經常對老師說“不”的同學反而最容易有成就。

如果一個家長、一個老師,乃至整個社會真想培養出有創造力的人才,而不是聽話的庸才,我們就應當放棄“養雞場”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