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1)(1 / 3)

假如你是一棵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意見,那意味著,隨便一陣風,都會把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作為一棵樹,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取決於你有多少根係緊緊地深入大地。

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膩的感受就是一條或粗或細的根,你的感受越是豐富充沛,你的根係就越是緊緊地深入大地中。那樣一來,就算是很強烈的風也不能顛覆你的立場。

活在當下

左右著你的當下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常見的是兩種:留戀或目的。

留戀源自過去,而目的著眼於未來。但是,一旦留戀於過去的美好,或關注於將來的目的,你就丟失了當下。

然而,當下永遠是你直接麵對的唯一。如果你不關注當下,你便一直在浪費時間。

一天晚上,我在小區散步。我住的小區有一個湖,湖的兩側是矮矮的山,湖的對岸是一座小山丘。

走到湖邊的小路上,我看到湖對岸有一輪滿月剛剛升起,正好位於湖對岸那座小山丘的山頂。空氣中有些霧氣,這輪滿月有些泛黃,因這幽暗的淺黃色,這輪滿月和這湖、這些小山以及湖邊的垂柳都有了一種懷舊的味道。

這一瞬間,我被觸動,然後拔腿就跑。我想趕快跑回家,去拿自己的專業相機,拍下這迷人的景色。

但剛剛拔腿要跑,我又停了下來,站在湖邊的垂柳下,看那輪幽暗的滿月,還有湖水、小山……

恍惚間,我徹底忘記了自己,全神貫注於這月、這山、這水乃至湖水上的電線……景色成為一體,我與這景色也似乎融為了一體。

這一恍惚非常短,短到也許沒有時間計量單位能用來度量。然後,我“醒過來”,再次對自己說,這麼美的景色,我一定要記錄下來。

於是,我再次奔跑。

十多分鍾後,我從家裏拿了相機,跑回到湖邊,但月亮已升得相當高,那種帶點懷舊感的幽暗的黃色已換成了明亮的白色,整個景色的味道也已改變,我也失去了把它拍攝下來的衝動。

第二天,我想,差不多的時間,該有差不多的月色吧。於是,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帶著相機提前來到湖邊,等著這月色的出現。然而,這天晚上的月亮似乎還是那麼圓,但那種懷舊感已徹底沒有了。

對著這樣的月色,我備感失望。但忽然間,我明白,我執著於過去了,我想在今晚複製昨晚的月色以及昨晚的快樂,而這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靜下心來,再看當時的月色,發現它盡管沒有昨晚月色的特點,但一樣有它的迷人之處。

我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很容易執著於過去擁有過的快樂,於是不能活在當下。

一比較,便失去了單純的快樂

我們大多有一種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單純的快樂越來越難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過去的快樂成了一種阻礙。每多有一種快樂,我們就多少會產生一種渴望,希望能在未來繼續複製這種快樂。快樂越多,這種渴望也就越多。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心就會被一層又一層的渴望所纏繞,從而失去了對當下事物的關注。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逐漸對美食失去了興趣,禦廚們送來什麼樣的珍饈,他都覺得索然無味。這時,他想起一次在逃亡路上,喝過一碗不知道是什麼做的粥,那味道好極了,簡直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粥,他渴望再喝上一次。

這碗粥是當時收留劉邦的一個老嫗所做,劉邦命屬下找來這個老嫗,用同樣的方法給他做了一碗同樣的粥。但是,拿到這碗粥,劉邦隻喝了一口就再也喝不下去了,他問老嫗為什麼會這樣。

老嫗說:“這兩碗粥是一模一樣的,都是我用小麥的顆粒做的粥,隻是大王吃粥時的境遇不同。以前大王您是在逃亡,路上饑腸轆轆,更加上性命難保,於是吃什麼都覺得好吃。現在,您吃遍了天下珍饈,再喝這粥自然就不再覺得好喝。”

這個故事表明,比較心會令我們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有比較心,那麼一旦遭遇極好的事物並產生過極大的快樂,我們就會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所以,關鍵不是現在劉邦吃遍了天下珍饈,而是他有了比較心,總拿過去的事物和眼前的事物作比較,渴望能在眼前的事物上複製過去的快樂,這就阻礙了他與當下的事物建立好的聯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自我實現者的一個特點是沒有審美疲勞。我的理解是,因為自我實現者能全神貫注於當下,他們不會執著於過去的體驗,不拿過去的事物和當前的事物作比較,於是每一時刻的體驗都是全然的、新鮮的,審美疲勞也就無從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