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樹目標,認為目標越高,自己做事的動力就越大。然而,當總是想著目標時,我們就會忽略當下,就做不好當下的事情。
春節回家,我一個老鄉來找我訴苦,他說他有一肚子的雄心壯誌,渴望出人頭地,但沒有人理解他,大家反而都嘲笑他好高騖遠,看不起他。
和他聊天時,我有一種感覺,好像他飄浮在空中,並且他的眼神也有一種飄忽感。
慢慢地,我發現他說話有這樣一個邏輯:事情A做不好,是因為事情B阻礙了事情A;事情B做不好,是因為事情C阻礙了事情B……總之,我難以和他就事論事地談論一件事情。
一開始,我試圖令他就事論事地說話,但發現無法做到這一點,就接受他的邏輯,順著他的邏輯往下說。即承認事情B是事情A的阻礙,事情C是事情B的阻礙……
但最終這樣聊下去的結果,是他不得不承認,他沒有做好過任何一件事。譬如,他事業做不好,耕田也不行,做飯超難吃,也不會打扮,學曆也很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最直接的原因是好高騖遠。他做事情時,有一個毛病,做著事情A就想著事情B,做著事情B就想著事情C……總之,總是想著更高一層的目標。
當做著事情A時,他的時間就用在了事情A上,但他的心思卻不在事情A上,所以時間就被浪費了。因為過去三十多年他一貫如此,於是他過去的所有時間都被浪費了,結果令他現在差不多一事無成。
聊到最後,他不知不覺流下了眼淚,承認這的確是他一個最大的缺點,他決定試著活在當下,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活在當下,才能全神貫注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我認為,是卓越人士的共同特點。
我一個小有成就的企業家朋友說,他的一個人生哲學是,從不抱怨,做什麼事就做好,如果對這件事不滿了,就立即離開它,去做新的想做的事。
如果我這個老鄉持有這種人生哲學,那麼,他的人生會全然不同。設想,他還是農民,但耕田一流、做飯一流、衣著有風度……那麼,這個人該是何等出色?
兩年前,我去一個家具店買家具,接待我的是一個剛來廣州的女孩。在這個家具店的辦公室牆上,寫著每個店員的職業目標,她的職業目標大概是三年內做一家分店的店長。我說,這個目標你一定會實現,並且時間也許會更短。
果不其然,再過幾個月,我又去逛這個家具店的另一家分店時,發現她已是這家分店的店長,她開玩笑說是托了我的洪福。我則回答說,我的預言不是瞎說的,因為我看到她有一種可貴的品質——能全神貫注地做事情,非常投入地為顧客著想,不僅不厭其煩,而且還很快樂。有這種品質的員工一定是人才,而那家家具店的管理看來也不錯,我相信這個店的老板能慧眼識人。
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有必要的,然而,僅靠目標做動力,這種動力就是強迫式的。有這種動力的人很容易焦慮,所以會比較努力,但他們缺乏全神貫注的素質,於是做事會比較馬虎,而且會停留在表麵上,不能做得非常到位。
擁有全神貫注做事素質的人,是能夠活在當下的人。他們也會有目標,會有一個全盤規劃,但在做事時,他們會關注當下的信息,不僅很細致,而且會樂在其中。他們做事的動力是當下產生的快樂,而不是源自未來——其實也是過去——的目標。
很多父母和老師都喜歡給孩子樹立目標,認為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但是,這都會阻礙孩子活在當下,令他們在做事情A時總想著目標B,於是不僅容易焦慮,而且還容易馬虎。
大多數有考試焦慮的孩子,他們的動力都是過去產生的,主要是父母給他們心中種下的壓力,他們的關注點也是這些壓力,而不是學習本身。例如,有考試焦慮的高三學生,做任何事時都會想著高考的結果——如果考砸了怎麼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能全神貫注於當下的學習。
不活在當下,易紙上談兵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渴望,但這些渴望都會阻礙我們與當下的事物建立最單純的關係。
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說,活在當下是智慧的唯一源泉,因為過去產生的都是知識,都是僵死的東西。按照過去的知識套當下的問題,就不能第一時間洞燭當下問題的本質,從而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
戰國時期,趙括紙上談兵而葬送趙國40萬的兵力;三國時期,馬謖死用兵書而導致蜀軍失敗,這都是不能活在當下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