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2)(1 / 3)

明朝著名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說,兵法的最高境界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此心不動,意味著放下了渴望,放下了對過去的執著;而隨機而動,則意味著對當下形勢的準確判斷。做到了這一點的王陽明,一生剿匪無數,沒打過一場敗仗,等他56歲又被調往廣西剿匪時,廣西的土匪聽說是王陽明來了,立即就投降了。

可以說,“活在當下”是一個普世哲理,任何時候都適用。譬如學心理學,國內一個著名心理學專家對我說,他發現學心理學的方式有兩種:一種人是拿理論去套事實,這種人將大師的理論奉為圭臬,如果發現理論與事實不相符,他們第一時間會懷疑事實,而不是理論;另一種人則是拿事實檢驗理論,如果發現理論與事實不相符,他們會第一時間懷疑理論,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態度。

玩攝影時,我也會發現這種差別。一些人拍照時,會想著書上講的構圖,另一些人則是沉浸在當下,憑著當下產生的感覺去構圖。自不必言,前一種人的攝影水平很難提高,因為當不能沉浸於當下,不能與當下的事物建立關係時,他們就是一直在浪費時間。

要活在當下,重要的是破,而不是立。我們要認識自己當前的渴望,明白它們一定是源自過去,然後試著放下它們。當你能做到放下時,你就能洞見當下事物的本質,然後這洞見力就會自動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活著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從未走出我們的賬房,從未走出這個小範圍,現在麵臨的是無止境的旅程。

一直都在走在找,沒有休息,沒有安寧。我糊塗啊!我糊塗啊!我看不透自己的人生!虛度一生,我好苦啊!

——摘自迪士尼動畫片《聖誕頌歌》

假如,你突然擁有了一個機會,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你還會像現在這樣生活嗎?

迪士尼推出的動畫片《聖誕頌歌》就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埃比尼澤·斯克裏奇是一個超級守財奴,“令人討厭,吝嗇、冷酷、沒有人性”。但在1983年的平安夜,他先後遇到了四個異靈——他已逝的合夥人雅各布馬裏的鬼魂、聖誕過去之靈、聖誕現在之靈和聖誕未來之靈,從而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比雅各布馬裏的一生還要恐怖的命運。

這奇異的經曆令斯克裏奇一夜劇變,從吝嗇鬼變成了一個仁厚、寬容而熱情的慈善家。

這部影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同名作品,正是因為狄更斯的這部傑作,才有了“Merry Christmas”這句流行語,並且聖誕節中許多祝賀節日的儀式也是因為他這部小說才開始廣為流傳。

超一流的小說家都有一種能力,他們所編織的故事,假如從心理學理論推論的話,你會發現完全站得住腳。寫過《雙城記》《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等名著的狄更斯毫無疑問是超一流的小說家,而他在《聖誕頌歌》中所勾勒的故事,並不僅僅是一個虛幻的神鬼故事。

譬如,可以說,如果有非常優秀的心理治療師,能夠幫助斯克裏奇這樣的人清晰地看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那麼,他勢必會從一個守財奴變成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一切都是鬼話,隻有錢可靠

影片一開始就刻畫了斯克裏奇的超級守財奴形象。

他的合夥人馬裏去世了,而斯克裏奇作為“唯一的遺囑執行人、唯一的財產管理人、唯一的財產受讓人、唯一的剩餘財產受贈人、唯一的朋友和唯一的送葬人”,為馬裏操辦了葬禮。

馬裏和斯克裏奇都是“好生意人”,懂得節省每一枚硬幣。但是,操辦葬禮的牧師向斯克裏奇伸出手索要相關費用時,臉上鬼魅的笑容令斯克裏奇心驚,那隻手像魔鬼的手,要扼在他的脖子上。他不甘心地給了一枚硬幣,那隻手仍沒有落下來,他隻好又給了一枚硬幣。

牧師的手總算落了下來,但斯克裏奇心理失衡了,他突然間將手伸向馬裏的屍體,幹脆利落地將覆蓋在馬裏眼睛上的兩枚硬幣取了回來,並狠狠地從嗓子裏逼出幾個字來:“兩便士,兩便士也是錢!”

在死者的兩隻眼睛上各放一枚硬幣,這個傳統源自古希臘。古希臘的錢幣上有眾神的雕像,將這樣的錢幣覆蓋在死者眼睛上,是讓眾神通過死者的眼睛看到死者沒有汙點的一生,從而幫死者更好地安息。

也有一個比較俗的說法稱,死者的靈魂在渡過冥河時,要將兩枚硬幣交給船夫做船資,否則就會成為無所歸依的孤魂野鬼。

不管什麼傳說,斯克裏奇都不吃那一套,他寧願拿回那兩枚硬幣,好讓內心找到平衡。

再說,有什麼比錢更可靠嗎?

不僅如此,斯克裏奇還認為,關於聖誕節的種種說法也是鬼話。聖誕節?聖誕節是什麼玩意?每個人都可以在聖誕節得到上帝的保佑,每個人在這一天都應該相互關愛?憑什麼?!這是騙人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