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讓感覺在你心中開花結果(3)(2 / 3)

至於看到未來,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治療中常用一個技巧——設想一下你的墓誌銘,如果你現在死掉了,你的墓碑上會有什麼樣的墓誌銘,這個墓誌銘是你想要的嗎?

許多哲學家也說,死亡是最嚴肅的哲學問題。這也是同一個意思,你死去的時候你的心會突然擁有一種能力,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一生。但那時,你已經沒有了改變的可能,如果是嚴重的懊悔,那該是什麼樣的折磨?

我很喜歡《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的墓誌銘“活過、愛過、寫過”,更喜歡另一位忘記了名字的名人的墓誌銘:如果這就是生命,那好,請再來一次。

你呢?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有了一個立場,你可以檢視一下,這個立場發自你身體的哪一部位。

表麵上,似乎我們所有的言語都來自於頭腦。

但是,如果你仔細體會的話,你會發現,不同的言語似乎發自於身體的不同部位。

我發現,當我對一個人有鄙視、討厭等情緒時,這些聲音似乎完全來自於頭部,而且主要集中在麵部,尤其是鼻子的部位,有時會因此發出“哼”的鼻音來。

當我喜歡一個人時,尤其是當我有愛意升起時,我發現,這些愛意都來自於心,當愛意最盛時,整個胸腔似乎都被填滿了。同樣,當愛意被刺傷時,那些傷痛也是集中在胸部。

我還發現,充盈的力量感、包容與平靜感發生時,它們似乎來自於我的小腹位置。

概括而言,頭部的感受常常和對別人的不好評價聯係在一起,胸口的感受是關於愛與非愛的,而小腹部的感受則和力量有關。

由此可以說,一個聲音越是發自於身體深處,這個聲音就越有力量。

就像一個不倒翁,如果重心在其頭部,一推就倒;如果重心在胸口,那會稍費點力氣,但也不難推倒;但是,假若重心在底部,那麼就算你把不倒翁推倒了,它還會彈起來。

你能不能很好地守住你的一個立場,關鍵就是,這個立場是不是來自於你身體的深處。

身體是心靈的鏡子,因而也可以說,這個立場是不是來自於你心靈深處。

如果你仔細聆聽,你會發現,頭部的那些聲音,其實常常是別人給的,而且多是父母給的。從小到大,他們給了你很多規條,這些規條被你內化在心中,最後你以為,這些規條是你發出的,但其實,它們並不是來自於你自己,而是來自於父母等撫養者。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給我們這些規條,勢必是為我們好,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接受它們呢?

用本小節的道理來看,最簡單的回答是,這些規條會立即激起麵部產生激動的感覺,令你站不穩,因為這時你的重心太高了。

實際上,最有智慧的父母不會給孩子什麼規條,他們知道,不能讓孩子的心智淹沒在他們所發出的指令中,他們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內心。當孩子學會聽從於自己的內心時,孩子才最容易在這個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

最經典的例子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慈善午宴,競拍到這個資格的人,可以獲得與巴菲特一同進餐的機會,由此可以聆聽巴菲特的教誨。

應該是2006年,美國一個富翁以60多萬美元的價格競拍到這一資格。他從巴菲特那裏獲得了什麼教誨呢?

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這個富翁說,巴菲特一再向他強調,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教誨來自於父親。

這個教誨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棵樹,別人對你的態度就是一陣又一陣的風,如果你很在意別人的意見,那意味著,隨便一陣風,都會把你劇烈搖動,甚至將你吹倒。

作為一棵樹,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取決於你有多少根係緊緊地深入大地。

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膩的感受就是一條或粗或細的根,你的感受越是豐富充沛,你的根係就越是緊緊地深入大地中。那樣一來,就算是很強烈的風也不能顛覆你的立場。

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說,感受就是你與事物建立關係一刹那的產物。

因而,可以說,你的感受就是你與某一事物的鏈接。

這個鏈接是最可靠的。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是因為他憑自己的感覺在與股市打交道,而不是憑借其他人的規條。股市中經常會刮起超級颶風,但不管多麼強的颶風,都不會動搖巴菲特自己的立場。自從進入股市,他從來都是靠自己的感覺來決定如何投資的。

當你感覺到有強風在撼動你的立場時,可以嚐試去尋求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