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像是他一生的寫照。在家裏,他感覺到冷漠與孤獨,在家外,他總是遇到一個又一個的貴人。
為什麼他總遇到貴人,因為他在自己心靈中種下了一顆非凡的種子。
這顆種子在村裏人給他幫助時就已經存在,但在一個老奶奶給他燒一碗熱水時成形。
那次還是回老家,步行一段時間後,遇到一個老奶奶,也是專門給他燒了一碗熱水喝。他感覺到溫暖得不得了,心裏充滿感激,並許下心願說,我一定要把這麼好的東西傳遞出去。
他總結說,小時候對於別人給予他的幫助,他的反應有如下四個部分:
1)沒有期望。他不期待別人給他什麼樣的幫助。
2)溫暖。不管什麼樣的幫助,他都能感覺到其中的溫暖。
3)感激。對於這些溫暖,他很感動,總是真誠地表達感激。
4)許願。他發誓要把這些溫暖傳遞出去。
人與人的心靈是相通的,我們不必說什麼,也不必從理智上明白什麼,就可以感受到彼此。由此,可以推測,他之所以總是遇到貴人,是因為這些貴人能捕捉到他由這四個部分組成的心念,他們可以提前“知道”,他們的善意會被接納、被感激,且還會被傳遞出去。於是,他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他。看起來,他們像是主動的,但也可以說,他們的善意是被他善意的種子喚醒的。當然更可以說,這像是一種“潛意識的同謀”,他們善意的種子與他善意的種子相呼應而向彼此顯現自己的存在。
這可以說是心想事成,也可以說是榮格所說的“同時性”,或可以說是荷蘭治療師所說的“宇宙同謀”,還可以用《當和尚遇上鑽石》的作者麥克·羅奇的術語——“種子”。
雖然乍一看,心靈的種子不像植物的種子那樣,可以通過撐裂頭骨與石頭這種戲劇性的方式顯示自己力量的強大,但心靈的種子可以創造你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的事實,這最終會彰顯它強大的力量。
本書第一部分《定律五:幸與不幸,是你主動實現的》提到過這一觀點,現在想再次強調這個觀點——你的心念在創造你的現實。關鍵是,去審視你的每一個心念,用覺知之光照亮它的每一部分。
在廣東清遠碧桂園“愛的關係”工作坊裏,瓦蘇老師這一周講的主題是羞恥感。羞恥感總是和需求聯係在一起,“我有需求,但對這一需求我又有羞恥感”,而最要命的是可能演變成“為了不要這份羞恥感,我寧可不要這一需求”。
假若被這一羞恥感所困,那麼你對需求的追求就很容易受挫。因為這時你心靈的種子就有以下的組成部分:
1)我有遏製不住的需求;
2)這一需求不是好東西,它令我覺得羞恥;
3)我還是追求了這一需求,我必須得承受這一羞恥;
4)如果有條件,我會把這一需求轉嫁給別人。
譬如對於性的需求,我們很容易有強烈的羞恥感,那麼這個種子就會在你生活中創造這樣的現實:
1)我壓抑性,但性偶爾會冒出來;
2)每次冒出來我會覺得非常不好意思,甚至感到嚴重羞恥;
3)我活該承受這個羞恥;
4)如果可以,我把它轉嫁出去。
因而性壓抑嚴重的女人會喜歡壞男人,因為壞男人對性很主動,看起來是他們製造了性事件,所以他們活該是壞蛋,他們應該被譴責。
所以說,和壞男人在一起有雙重的好處:
1)性需求被滿足了;
2)性的羞恥感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被轉嫁了。
當然,和壞男人在一起,人生注定會是悲劇,而這一悲劇的關鍵不是這個壞男人,而是自己。
心靈種子創造了現實,這是一個簡單的觀點,而要細致地在生命中理解到這一點,則需要你不斷地去覺察。
至少要知道,你是你生命的創造者。
自我覺察,解脫之道
我們很容易執著於某個人,如父母或伴侶。我們與這個人拚命糾纏,互相抱怨,彼此傷害,明明已傷痕累累仍不肯放下——其實是不敢放下。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執著於某個人?
在第一部分《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我寫道,這是因為,我們將這個人當成了自己心靈成長的答案。我們執著於父母,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改變了,我們就幸福了。我們執著於伴侶,也是因為我們認為,伴侶改變了,我們就幸福了。
執著的本質是渴望改造對方。我們這樣做,對方也這樣做,但沒有誰願意被另一個人改變,於是我們都忍不住要拒絕彼此,而傷害也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