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改造夢想,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找到,隻是程度的輕重不同。
那麼,它為何這麼普遍?根本的原因在於自戀。
特別小的孩子,都有一個心理特點:他會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並由此形成了一個邏輯——媽媽對我好,說明我好;媽媽對我不好,說明我壞。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是好的,但他沒有能力通過自我認可就達到這一點,他必須通過媽媽的認可才能達到這一點,而且他一開始也幾乎是沒有能力可以影響媽媽的,他隻能期待媽媽的做法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他隻能將焦點放在媽媽的身上,而他通過改造媽媽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期望,也似乎是正確的。
這種通過改造別人來改變自己命運的願望就由此紮根,隨後擴展到他身邊的其他重要親人身上,譬如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身上。
然而,這種改造夢想,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一個媽媽怎麼對待一個孩子,是這個媽媽的心理結構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和這個孩子的願望沒有什麼關係。同樣,一個爸爸怎麼對待一個孩子,也是由這個爸爸的心理結構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與這個孩子關係不大。
可以說,改造別人的夢想,是最大的虛妄之一。但它的產生,又有著堅實的心理基礎,所以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陷入這個虛妄之中。
越否認缺乏愛的真相,就越過敏
除了天然的自戀外,我們容易執著於改造夢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懶惰!
江山易改,本性難易,這句話我們都聽說過,而且也深深地體會到,哪怕僅僅是改變自己一個很小的習慣都不容易,更何況改變自己的本性呢。改變自己太難,於是轉而希望改變別人,所以無數人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絕對不會為了愛人而改變,但他必須為我作出改變”。
然而,除非一個人主動願意作出改變,否則他不會因為別人的推動而發生改變。並且,因為每個人都討厭別人把他的意誌強加在自己身上,於是,你越渴望一個人發生改變,那個人就越抵觸你的意誌,並會忍不住走向相反的方向。
所以,如果我們真想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命運,朝著更健康、更幸福、更快樂的方向發展,我們就必須很清晰地告訴自己:放下改造夢想!
《心靈成長的六個定律》係列文章發表之後,我收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他們說,你寫得很好,對我啟發很大,但請告訴我改變的方法。
放下改造夢想,就是無比重要的方法。
印度哲人克裏希那穆提也說,重要的不是去做什麼,去想什麼,而首先是放下。我們必須放下我們許多習慣了的虛妄,而改造別人的夢想,就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虛妄之一。
你真想改變嗎?那麼就要好好問問自己,你放下了改造別人的夢想了嗎?你放下了對別人的執著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
一旦你當真放下改造夢想,放下對別人的執著,你勢必會感到恐慌。
因為,對別人的執著是被當作救命稻草的,你死死抓著它,以為它是唯一能救你的,那麼一旦連它也放下了,恐慌很容易到來。
恐慌的背後是答案
恐慌了,該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任憑自己恐慌,由它去。這個恐慌也是一個虛妄。我們執著於某個事物,是為了逃避一些人生悲劇的真相。這個被我們緊緊抓著的事物,一旦被放下,我們就必須去麵對真相,但我們一直是懼怕這個真相的,於是當看到自己就要麵對它時,恐慌一下子就來了。
但恐慌過後,你的生命真相就會湧出,而不管是多麼淒慘的人生真相,一旦你擁抱了,你就會發現,原來擁抱真相本身就是解脫。
說到這兒,我忍不住又要講Z的故事。我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講過她的故事,標題是《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至今都不知道媽媽的去向,甚至連媽媽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爸爸是個花花公子,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照顧她。愛她的爺爺奶奶也在她五六歲的時候去世,最後她隻剩下一個姑姑對她還不錯,但姑姑也有自己的家要照料,不可能分給她太多的愛。
她的人生真相是“沒有什麼人愛我”,這個真相太慘了,她拒絕接受,於是她朝相反的方向努力,渴望贏得身邊所有人的愛。她向親人、同學和老師索取愛與認可,她特別努力地討好他們,想盡辦法贏得別人的讚譽。但是,沒有人願意接近她,因為她對於人際關係中的負麵信息極其敏感,你做了9件令她開心的事,但有1件你做得不夠好,她就會注意到並因此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