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為什麼“富強”會成為核心價值觀打頭的那個詞?這是因為,“富”是民之本,“強”是國之基。“大河有水小河滿。”唯有將富強列為價值觀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麵形成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開了富強,其他一切皆枉然。回顧曆史,中國是何等的強大,漢唐盛世,兩宋繁華,鄭和下西洋……中華文明讓世界仰慕。但是,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衰敗沒落,世界列強頻頻侵犯:火燒圓明園、強占台灣島、洗劫南京城……落後就要挨打,自強才能自立。民富國強,富國強兵,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強國夢想。正是在強國夢的感召下,“兩彈一星”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礙踏上了回國的征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克服種種困難創造了高產的輝煌。此等事例,不勝枚舉。如今,經過新中國成立後6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從來沒有離我們這麼近。一頭睡獅終於開始蘇醒,再也沒有人敢隨便欺負我們了。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隻排在世界第100位左右,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套用一句話:富強尚未達成,我們仍須努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動搖不得,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牢牢堅持。隻要認準這一條,持之以恒不鬆懈,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一定會到來。

中國人的“千裏眼”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清]詹天佑

迷路了怎麼辦?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最初古人通過觀察星空來確定方位,後來我國發明了司南,也就是現在指南針的前身。擁有“千裏眼”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傳說,更是一直未能實現的千年期盼。

1994年,美國在全球首先建成GPS衛星定位係統。打開電腦,地球上任何角落都難逃“法眼”;開啟導航,就能準確確定位置和想去的地方。

長期以來,我國在導航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量上都比較落後,GPS幾乎處於壟斷地位,在電力傳輸、通信、金融等領域,更是嚴重依賴GPS提供的精準導航。

中國要實現富強,就必須在導航領域的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就必須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千裏眼”。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鬥青年科研團隊花了整整18年的時間。

18年前,中國衛星導航係統建設遇到一大技術瓶頸。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3位在讀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在導師莊釗文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他們將解決信號傳輸與接收難題的“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呈給了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陳芳允。

半年後,他們帶著一筆4萬元的鼓勵嚐試經費和一台當時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回到了學校。

沒有實驗場地,他們找學院借資料室;沒有設備,他們找課題組東挪西湊。就這樣,在莊釗文教授的悉心指導下,3名博士生幹得熱火朝天。

3年過後,在北京星地對接現場,當看到顯示器上脈衝閃閃、捕捉信號成功的那一幕,在場20多位這一領域的專家無論如何不敢相信:10年來未能解決的技術難題,竟被他們僅用3年破解。他們的成果,一舉打破了國外在這一核心技術上的封鎖和壟斷,為使中國成為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承載了該技術的“北鬥一號”全數字快捕與信號接收係統已零故障連續安全運行了10餘年。

今天,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導航技術的國家。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在亞太地區定位精度可以媲美GPS。北鬥係統如今已應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如天氣預報、地質勘探、交通疏導、精準農業、海洋開發、災害監測、醫療監護、通訊導航等領域。如果說探月、載人航天工程還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那麼北鬥係統已經可與世界強國比肩。

航母艦載機一飛衝天

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