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民主,就是為民做主。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起源於西方,即民主選舉、議會政治。五四時期,現代民主政治理念傳入中國,並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德先生。從此以後,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經曆過封建專製統治幾千年的中國人,為了爭取民主、實現民主,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孫中山所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曆經千辛萬苦,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人民民主就是我們始終高揚的旗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不斷推進,小崗村的“大包幹”,拉開了農民自主決定命運的序幕。鄧小平同誌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製,為完善人民民主做出了有益探索。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當家做主,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我國實行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會製、多黨合作製、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製度,是我國民主的最大特色。民主是人類共同的政治理想,但從來就沒有現成的模式。一人一票的直選是民主,選出代表代替自己去投票的間接選舉也是民主;采用電子表決器選舉是民主,延安時期邊區農民用豆子來選舉也是民主。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傳統,來選擇自己的道路。照搬照抄,往往“水土不服”。看看那些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推行西方民主,卻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停滯不前。民主無止境,我國的民主政治也還有諸多有待完善之處,唯有全麵深化改革特別是政治體製改革,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會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讓人民來監督政府
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
——毛澤東
1945年,黃炎培以國民政府參政員的身份到訪延安。在延安,他見到了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
黃炎培和毛澤東有過一次深談,這次談話促使他從延安回來後撰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延安歸來》。在書中,他回憶了他和毛澤東的這段談話,就是關於“國家興衰周期率”。
毛澤東問:“任之先生,這幾天通過你的所見所聞,感覺如何?”
黃炎培說:“我生六十餘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高興地說:“這話是對的,隻有把大政方針決之於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隻有把每個地方的事公之於每個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通過在延安的參觀考察,黃炎培一行看到了希望,對共產黨及其領袖更了解、更信任了。他對中國的未來充滿期待。
1949年10月1日,黃炎培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隆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宣告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作為曆史的見證人,黃炎培的心情是萬分激動的。他把激情即席抒發為一首題為《天安門》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黨和革命人民的豐功偉績。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黃炎培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由於建設新中國的共同曆史使命,毛澤東與黃炎培的聯係更加密切,特別是書信往來頻繁。他們在這些書信中,交流思想,共商國策,互敬互勉。毛澤東給黃炎培的信,總是以“任之先生”、“黃任老”或是“黃副總理”相稱,可見毛澤東的謙遜品格以及他對黃炎培的深厚情誼和尊敬。
黃炎培與毛澤東的這段關於民主的對話,史稱“窯洞對”,被後人作為關於政權建設的經典之談。
智囊團獻計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