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與陌生人相處的藝術(1)(3 / 3)

如果你想讓你的談話對象開口暢談,不妨用下列問句來引導:“為什麼會……”“你認為怎樣不能……”“按你的想法,應該是……”“你如何解釋……”“你能不能舉個例子?”總之,“如何”、“什麼”、“為什麼”是提問的三件法寶。

要簡潔而有條理

不懂節製是最惡劣的語言習慣之一。

無論是和一位朋友交談,還是在數千人的場合演講,最重要的就是“說話扼要切題”。

擔任企業行政主管的人幾乎都認為:在商業場合裏,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講話沒有條理。不知有多少人的時光都因此浪費在那些信口開河、多餘無聊的車軲轆話中去了。

如果你說話的目的是要告訴別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不必扯得過遠。

要避免過多的“我”

人們在口頭最常用的字之一就是“我”。這些人應該學學蘇格拉底不說“我想……”而說“你看呢?”曾有這麼一個笑話:在一個園藝俱樂部的聚會中,有位先生在3分鍾的講話時間裏用了36個“我”。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我的花園……”“我的籬笆……”結果,他的一位熟人忍不住走過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妻子?”他吃了一驚。“沒有!她好好的啊!是嗎?那麼難道她和你談到的花園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要盡量少插嘴

插嘴,就像是一把“鉤子”,不到萬不得已時,最好不要用它。約翰·洛克說:“打斷別人說話是最無禮的行為。”

不要用不相關的話題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用無意義的評論擾亂別人的談話;不要搶著替別人說話;不要急於幫助別人講完故事;不要為爭論雞毛蒜皮的小事打斷別人的正題。總之,別輕易插嘴,除非那人講話的時間拖得太長,他的話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已經引起大家的厭惡。這時,你打斷他倒是做了一件仁慈的好事!

留心傾聽

談話投機,有一半要靠傾聽,不傾聽就不能真正交談。但是傾聽也是一種藝術。

跟新認識的人談話的時候,你要看著他,好好地反應,鼓勵他繼續說下去。這樣,傾聽就不是被動,而是主動,是不斷向前探索。有意義的談話——有別於無聊的閑談——其目的就是在於互相發現和了解。

那麼你怎麼做才能使談話投機呢?要記住這一點:你對人家好奇,人家也對你好奇,你能增加他們的生活情趣,他們也能增加你的生活情趣。隻由對方一個人說話,比由你一個人說話好不了多少。

毛病出在很少人能認識到他們也要付出一點力。有時,他們認為自己害羞或平淡無味,他們會說:“我沒有什麼值得一談的事情。”他們這樣說幾乎一定是錯的。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有趣的。

多羅西·薩爾諾夫在其著作《語言可改變你的一生》中寫道:“實際上,即使一個充滿缺點、腦筋糊塗和變化無常的人,也有其令人驚奇之處。”

我們需要陌生人的刺激——一個跟我們不同、暫時是個謎的人。此外,和陌生人見麵還會多少對你有所影響。在最好的情況下,那是彼此心靈相通,意氣相投,一次邂逅成為你以後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當中許多人都想說別人期待我們說的話,而且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就擔心。然而正因為有這種不同,人生才能成為大戲台。如果我們彼此坦誠相對,不為別的而隻為互相了解,那麼我們就能談得投機,相見歡愉。

89.注重初次與人見麵時的禮儀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人不慎踩了另一個人的腳,這個人馬上誠懇地向對方表示歉意,說:“對不起!”被踩的同誌雖疼痛未消,卻也表示了諒解:“沒關係!”同類情況,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時卻會出現另一種局麵:踩人者無動於衷,被踩者罵罵咧咧。於是開始了一場舌戰:“你瞎了眼啦?幹什麼踩人?”“你才瞎眼呢,沒看見車擠!怕人踩,坐小汽車去!”你來我往,吵得不可開交。

同一件事,為什麼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很簡單,隻因前者知禮,後者無禮——青年朋友,請你不要小看這聲“對不起”,它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使一場令人厭煩的無謂爭吵化為烏有,使一觸即發的衝突煙消雲散!

有些人對提倡講禮貌不以為然。他們說:“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細微末節,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傳。”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禮貌是人們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橋梁。在日常生活裏,一個簡單的“請”字,一聲熱情的“謝謝”,一個親切的招呼,並不是多餘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對人尊重、誠摯的一種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親切、溫暖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