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偵察發現,這裏不僅有許多企鵝,而且有幾千頭海豹和海象,我們將不再為吃飯問題發愁啦。”邊在狹窄的海濱沙灘上搭帳篷,沙克爾頓邊鼓勵大家。
“今天晚上,把船上所有的海豹肉全都拿過來,開懷地吃吧。今天已經沒時間了,從明天我們開始打海豹和海象,這樣,大家就可以吃到鮮肉啦。願大家都盡快恢複體力,在這裏等待營救。”
沙克爾頓一吩咐完畢,大家就開始麵帶微笑,開始做晚餐準備。大家又是說又是笑,高興地飽餐了一頓,然後鑽進帳篷安祥地進入了夢鄉。
解決了下一步的生存問題以後,才可以放開消費手頭的儲備。量入為出,絕不可寅吃卯糧。
此時此刻,沙克爾頓和懷爾德副隊長、華斯雷船長三人並沒有返回帳篷,而是繼續商量今後的脫險計劃。
領導和管理者不但但是掌握方向的人,而且是服務者。當領導和管理者做到這兩點時,就能夠獲得大家真心的支持。
“也許,我們要在這裏過上幾個月的帳篷生活。這裏地勢低窪,有被潮水卷進去的危險。所以,我想這個沙灘並非久留之地。”沙克爾頓一開始就道出了自己的憂慮。
居安能夠思危,才能提前躲過災禍。麵對危機,最高決策者應考慮到最壞的可能,必須對危機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影響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例如是否會導致破產,是否危及企業的生存,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等等,以此為基礎快速形成危機處理的主攻方向和重點。
2000年,正當華為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之時,身為華為總裁的任正非卻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大淡危機和失敗:“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麵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死亡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危機並不遙遠,死亡卻是永恒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你一定要相信。從哲學上,從任何自然規律上來說,我們都不能抗拒,隻是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就能延緩這個時間的到來。……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些。”這篇發人深省的《華為的冬天》,受到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的極力推薦,這篇文章在IT界刮起了一陣冷風。《華為的冬天》啟發我們,領導人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對危機未雨綢繆的前瞻意識。實際上,最好的危機運營藝術就是將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要加強危機預控,在企業文化中深深根植危機意識,通過各種必要的危機檢測、危機培訓和危機演習等危機預警製度,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構建起危機“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