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1)(3 / 3)

所以說,心外無理。

這種回答,乍一看去像是朱熹的,但實際上不是。前麵我們說過,朱熹是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去尋找問題,而王陽明則是麵對問題時,才來探究問題。

雖然如此,但很多人對上麵的回答肯定不滿意。實際上,如果你翻遍《王陽明全集》和《明儒學案》和關於王陽明的一切,你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王陽明談的都是儒家思想靈魂中的三綱五常,也就是倫理學,他對自然科學的探尋恐怕隻有那次失敗的格竹子事件。

以今人的角度來看,在這點上,王陽明遜色於朱熹。朱熹雖然也有理學家傾向於倫理研究的特征,但他也喜歡探究自然科學。研究朱熹的專家說朱熹使用各種天文儀器探索宇宙,還說他對節氣的研究已可使他躋身專家行列,更 說,石油就是這老頭發現的(石油應該是沈括發現的)。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明顯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在和大自然的搏鬥中獲得幸福。王陽明就是中國人裏典型的代表,他在自己心學史的論述中,“心即理”就是解釋人際關係的倫理學的。把“心即理”這一法則從倫理學中拎出來,放到別的學科中,就有點重心不穩、搖搖晃晃了。

不過,這也正是心學的偉大之處。它永遠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內心上,時刻在內心上用功致良知,這樣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煩憂。今天的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第一大難題不是洪水猛獸這些大自然的挑戰,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心即理”法則正是在這方麵讓人徹悟到解決這種關係的最佳方法。

萬物一體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法則衍生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次法則就是“心外無物”。心外怎麼會沒有物質,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這話實在驚世駭俗。在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之前,必須了解心學的另一個法則“萬物一體”。

“萬物一體”是理學宗師程頤的發明。這位一本正經的老先生有一天靜坐閑暇,看到窗外飛過一群喜鵲,不由讚歎:生生不息,萬物一體。

按程頤的主張,人和萬物(主要是動物)都是從天地互相摩擦產生的氣中誕生的,但人很僥幸,那些特別有靈性的氣產生了人,由此成為萬物之靈。不過,追本溯源,人和各種動物,包括醜陋的癩蛤蟆和美麗的天鵝一樣,都是由氣生成的,所以,大家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有責任把萬物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把萬物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軀體。萬物受到傷害,我們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動。孟子就說,看到小孩子在井口茫然無知地玩耍,我們的心都揪了起來。真正的君子要遠離廚房,因為廚房裏總殺雞鴨,看到它們血淋淋的樣子,心都碎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仁。

可這是高調的理想主義,很多人是不能實現萬物一體的。不能和萬物一體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不仁的人。仁,古典儒家解釋為愛人。這個解釋毫無意義,正如我問你,什麼是刀?你說,可以殺豬。程頤和他的理學家朋友們對仁的解釋是,生生不息就是仁,也就是對萬物懷有活潑的、敏感的態度。

我們今天說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是麻木不仁,麻木就是不仁。最後,理學家們給 “仁”下的定義是:生理上有對萬物的知覺,這一知覺進而能感悟到道德性的東西。

王陽明進一步闡釋“萬物一體”。他說,所以說“萬物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天地萬物依我們的心而存在。沒有我們的心去看,天高地厚就不存在。反過來,沒有天地萬物,我們的心也就不在了。所以二者是一氣貫通的。

王陽明的這段話似乎是唯心論,他的駁論是:“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們的天地萬物在哪裏?”

世界上隻有一種人沒有天地萬物的概念,那就是心不在了。隻有死了的人心才不在了。

“萬物一體”除了上麵的解釋外,還有一種更通俗的解釋。比如,豬和我們是一體的,因為豬出生後就注定要被我們吃掉,它的肉到了我們的胃裏,就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植物也是和我們一體的,中醫在這方麵發揮得淋漓盡致,大部分中藥都是植物,它們進入我們的胃裏後,幫我們驅除病痛,由此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就是連糞便也是和我們一體的,它們被農夫用來當作肥料栽培蔬菜,蔬菜被我們吃進肚子裏,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但這種解釋似乎並未被王陽明認可。王陽明的解釋是,天地萬物所以一體,是因為我們的心和萬物有感應,見到豬被殺,我們心裏不舒服,說明我們和豬有感應;見到草木被折斷,我們心裏不舒服,說明我們和草木也有感應。

所以萬物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