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2)(1 / 3)

我們為什麼能感應到萬物,就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有靈明,這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提醒我們,要把萬物和自己當成一個整體,對萬物說,我愛著你的愛,痛著你的痛,傷悲著你的傷悲,快樂著你的快樂。

萬物一體,其實就是萬物即我心,我心即萬物。沒有了我的心,萬物就不存在;相反,如果沒有了萬物,那我的心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簡單來說就是,我和萬物,誰都離不開誰。王陽明說,眼睛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顏色為基礎的,耳朵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聲音為基礎的,嘴巴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味道為基礎的,而心之所以存在,就是以萬物的存在為基礎的。

這就是體用論。所謂體用論是和因果論相對立的。如果說,因果關係是風同波的關係,那麼,體用關係就是水同波的關係。因果論者認為,為什麼會有波濤,是因風而起的。體用論者則說,哪裏有什麼因為所以,水之為主體,波是派生的,兩者雖然是不平等的,但絕不是什麼因果關係,而是誰也離不開 誰。水離開了波,就失去了它作為活的一麵,波離開了水,就失去了它作為死的一麵。這正如一個水杯,中間空的是“用”,四壁是“體”,體和用能互相離開嗎?

我們對“中體西用”這四個字絕不陌生,它是被西方列強打得鼻青臉腫的大清帝國中的知識分子和官員們提出的一個振興祖國的計策。意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中學為杯子的四壁,以西學為杯子的中空,問題是,誰能離開誰?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的感應論,就是體用論,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體,單方麵是不可能存在的。

心外無物

知道了“萬物一體”,我們正式來談“心外無物”。

王陽明心學史上“心外無物”的故事很浪漫,這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製。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製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中詮釋“心外無物”最漂亮的樂章。它的意思是這樣的:你的眼睛受心的控製,你未看那朵花時,你的心在花身上就沒有動,於是你的心和它一樣,都處於沉寂狀態,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因為它和你心的節奏是一起的,這其實就是萬物一體,隻不過萬物和我都在沉寂狀態;當你來看它時,你的心在它身上,你的心動了,而花也映入你的眼,所以它的顏色和你的心一樣,都鮮豔、動了起來,這還是萬物一體,也就是動的狀態的萬物一體。花和你的心處於同等頻率和狀態中,請問,花在你心外還是在你心內?

其實,我們還可以換個方式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按今天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質本身。所以我們就可以這樣說,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來,但並非是它自身明亮起來,隻是光的反射。我們看見的花其實是映射到我們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間的那朵 花,它映射到我們心中時就已是我們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們的心外。

我們看一位美女,認為她很美,其實這個美女是映射到我們心中的美女,和美女本身無關。美女被我們看到眼中時已經成了我心中的一部分,她不在我的心外。當她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時,我們還能記得她的形象就是證明。所以說,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外無事”可以最通俗地來解釋,你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動,就沒有任何事,所以說,心外無事。

實際上,與其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學的法則,不如說它們是王陽明的諄諄教誨。如果用現代心靈修行的角度來說,那就是王陽明其實是告誡我們,對天下萬事萬物不要總是動心,不要總是讓心內有太多的事。我們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實際上對很多人而言,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們非要把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來。

但這和王陽明的意思有雲泥之別。

王陽明說“心即理”,說“心外無物”,說“心外無事”,和佛家人說的這些迥然有異。佛家也說,心外無物,但是消極的,他不但希望心外沒有物、沒有事,就是心內,也不要有物,也不要有事,佛教徒都設想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活死人。

王陽明曾對佛家的“心外無事”有過很深刻的批評。他說,佛家為了做到心外無事,拋棄父母妻兒,跑到深山老林裏枯坐。王陽明評定說,這些和尚是膽小鬼,不負責任的懦夫,隻知道逃避。他們恐懼做兒子太累,就離開父親;恐懼做丈夫太累,就離開妻子;恐懼做父親太累,就離開兒子;恐懼工作,就離開社會。而我們儒家截然不同,做兒子,就用孝順的心;做父母,就用慈悲的心;做員工,就用忠誠的心,多麼自在。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王陽明看來,一個真正的聖人要做的事是非常多的。但這些事必須要符合下麵的條件:一、你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這些事是你能控製的。比如孝順父親,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比如造反,恐怕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就不要去做,這種事就不應該是你心內的事;二、聽從良知的指引,有些事可能是你能做到的,但你不做,這就不是真正的心外無 事,心外無事不是逃避。比如你遇到有人恃強欺弱,這就是你該做的,如果你這個時候說心外無事,隻要不動心,就不去做,那就不符合心即理的要求;三、有些事雖然被道德家們鄙視,但如果在你能力範圍內,你依然可以做。比如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如果你有超人的智慧,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