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3)(1 / 3)

關於這一點,王陽明是這樣解釋的:就算你是個吃貨,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東西了。要吃的心屬於“意動”,是“知”,這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而你吃的東西是什麼味道,肯定是放到嘴裏後才知道,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比如你喜歡戶外,你肯定是有了想要走路的心,才會去走路。想要走路的心就是“意動”,是“知”,這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而路是坎坷還是平坦,隻有你走了之後才知道,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我們想要知道西紅柿好不好吃,必須要吃它,要吃它就是“意動”,是“知”,這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而西紅柿到底味道如何,隻有你吃了後才知道,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想要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必須去穿;想要知道水的溫度,必須要去感覺;想要知道紅燒牛肉好吃還是水煮牛肉好吃,必須要去吃。你不吃,就沒有“行”,你就不知道哪道菜好吃;你不想知道兩道菜哪個好吃,就沒有“知”,你更不可能知道哪道菜好吃。所以,缺了“知”和“行”的哪一個,都不成,因為它們是合一的。

問題是,王陽明說,現實中就有一種人,總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後再去行。可天下的知識那麼多,隻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終身不能行。

有一點值得補充,王陽明所說的“先知後行”的人,不僅僅指不去實踐的人,還有一種是死背書本知識而不思考的人。因為王陽明說過,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一念發動便是行了

幾百年來,很多唯物主義者都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強橫地意淫成“實踐出真知”,這並沒有錯,可卻不是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本意。

王陽明提“知行合一”的本意是這樣的:每個人眼睛都能看到一百米開外的事物,但對於近在咫尺的眼睫毛卻看不到。每個人談到“知行”的問題時,隻能看到在現實中發生的事,這樣就產生了一種觀點:有些好事,我隻“知”

不去“行”,固然是錯的。但有些壞事,我隻“知”不去“行”,那肯定就是對的了。

比如,我每天都想殺人,可我沒有去殺人,這是沒有關係的。可王陽明卻說,因為知行是合一的,你的意一發動(知),就是行了。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實在讓人無法理解,難道我心裏想想還不成?用今天的說法,我看到一美女,想要做些下作的勾當,可我沒有去做,難道這就違法了?

王陽明說,每當你想一件醜惡的事時,其實就是你的欲望過了頭,成為私欲。私欲就像是雲彩,你每想一次醜惡的事時,雲就會加重一次。天長地久,白雲就會成為烏雲,遮蔽了你的良知,由於沒有良知的監控,你就真的可能會去實踐了。

人類《刑法》上有個名詞,叫“犯罪預備”,講的是,一個人為了犯罪做了種種準備,但因為某種原因(外部原因:風聲太緊,或內部原因:良知發現後加以製止)而停止了犯罪行為。

王陽明談到的問題就是客觀版的“犯罪預備”。你在頭腦裏不停地產生那些私欲,其實就是在為犯罪做準備,即使你永遠不會去實踐,可在你的心中已經實現無數回了,你已經把你的心變成了一個罪犯。

如果我們的心是個罪犯,那我們的這個軀體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去。

既然知道了一念發動時就是已經“行”了,我們該如何做呢?

王陽明的方法就是,隻要有一個惡念湧上心頭,馬上就把它克掉,絕不能讓任何一點惡念留在心頭。

怎麼克掉惡念(私欲),那是我們在致良知中要講的問題。

從上麵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提“知行合一”和提“心即理”

的思想一樣,都是告誡我們要防範,希望我們能時時警惕我們的私欲。

這種諄諄告誡隨著地球轉動和光陰荏苒,漸漸地銷聲匿跡,“知行合一”

留給後人的隻有“實踐和理論”的淺薄表演。

實踐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並非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精華,至少不是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本意。有一點需要注意,王陽明提“知行合一”是從其心學磐石“心即理”衍生來的。也就是說,提“心即理”是為了讓人心理合一,言行合一,那麼,“知行合一”實際上也有這方麵的提示。你很難想象,一個“知行不一”的人在和別人打交道時的成敗如何。

王陽明說,想要知道西紅柿的味道,就必須要去吃。這就是“實踐出真知”,不過這可不是他的發明。穿越到他說這句話的幾百年前的北宋後期,程頤的哥哥程顥正在給他的弟子上課。他的弟子突然說:“我出現了幻覺,看所有的東西都是獅子,我恐懼獅子,都快恐懼死了。”程顥問他:“你現在看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