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真要認真談的時候,她才感覺和這樣幼小的孩子談這樣沉重的話題,對孩子太不公平了,她圍著這個話題繞來繞去,最後不得不繞到正題上來。
她問閭琳,是不是勇敢的孩子。
閭琳驕傲地說,自己一直都很勇敢。
趙一荻誇獎他這一點很像爸爸,爸爸也是個勇敢的人。
她又問閭琳,如果讓他離開媽媽一個人去美國上學,他會哭嗎?
閭琳不明白媽媽為什麼要讓他一個人到美國上學,他機智地盯著媽媽的臉,這目光特別像他的父親,有著這個年齡孩子不應該有的睿智,趙一荻慌忙避開孩子的目光,她聽到閭琳很無助地說:為什麼讓我一個人去美國上學?
因為爸爸也需要媽媽的照顧,因為我隻能舍棄你們中的一個。這些話趙一荻能對孩子說嗎?她無聲地流下眼淚,她的淚水讓閭琳很惶恐,他偎依到媽媽懷裏給她擦眼淚,輕聲說:對不起媽媽,你別哭,我一個人去美國就是了,我會像爸爸一樣勇敢。
這些話讓趙一荻喉頭哽咽,多麼好的孩子,如果一家人能在一起該有多好,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要讓她忍受這種痛苦和折磨。
此時的張閭琳像一個小男子漢,趙一荻反倒像是一個需要嗬護的人。
聯係上伊雅格,他很爽快地答應了趙一荻,表示願意幫助照顧張閭琳,讓她帶著孩子盡快到美國去。
1940年深冬,趙一荻帶著張閭琳漂洋過海來到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見到伊雅格和埃娜夫婦。閭琳小時候經常見到伊雅格,所以對他並不感覺陌生,這對美國夫婦也很喜歡這個漂亮的小男孩。初到伊雅格家,因為新到一個地方感覺新奇,閭琳很興奮,當趙一荻真要離開的時候,閭琳抱著媽媽哇哇大哭,說要和媽媽一起走,一起陪爸爸。大家怎麼勸都勸不住,他就那樣堅持不懈地哭著,哭得趙一荻心如刀絞,淚水洶湧。
孩子哭著哭著,就哭累了,當他止住哭聲,在埃娜太太的懷裏慢慢靜下來的時候,趙一荻滿臉淚痕地別過頭,狠了狠心走出去,伊雅格送她出去,趙一荻把已經說了N遍的話又重複了一遍:謝謝你們,不要讓孩子和外界多接觸,防止有人加害孩子。
伊雅格在答應了N次之後,又誠懇地答應了N+1次,這個很講義氣的美國人不僅僅是口頭答應了,在未來的日子裏,他和夫人替張學良和趙一荻盡了父母的義務。他們怕在舊金山華人聚居區有人知道張閭琳的真實身份,很快就從那個地方搬了出去,住進洛杉磯,並把張閭琳改名為克爾。
或許感覺孩子在自己身邊還是有些不保險,畢竟伊雅格在中國生活了那麼多年,許多人都知道他和張學良一家的關係,為了更加安全,他把閭琳寄養到好朋友科恩夫婦家中,恰好科恩家有一個和閭琳同歲的男孩,一走進科恩家,閭琳就和那個美國男孩成為了好朋友。這個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孩子適應能力很強,沒過多長時間,他儼然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華人小孩,因為沒有漢語語言環境,後來這個孩子長大後不會說漢語。
讓趙一荻沒想到的是,她和兒子一別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時間中,不但沒見過兒子,連一點音訊都沒有。
原本以為,過不了一年半載,她就可以抽時間到美國探望一下閭琳。走進幽禁地,相當於進了囚籠,趙一荻一到貴州就完全失去了自由。從貴州到重慶,又到台灣,蔣介石對他們的幽禁越來越嚴密,她隻能默默思念著自己的骨肉。實在想兒子了,她就拿出他小時候的照片看一看,照片上的閭琳永遠隻是十歲的模樣,她想象著兒子長成英俊少年時候的樣子,想象著他長成青年人的樣子,那模樣完全是按照張學良年輕時代的樣子去想象,她有時候也會內疚,在兒子那裏,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
在愛人那裏,她卻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