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懷疑,明年的鄉試,張居正必高居榜首。尤其是一個官場大家夥的到來,更讓人對此深信不疑。
這個官場大家夥就是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
貴人顧璘
人生在世,欲創建事業,除了個人奮鬥外,非有貴人相助不可。合格的貴人是梯子,能把你送上高處;出色的貴人是燈塔,能為你照亮前程;而偉大的貴人則是你的心靈導師,他會用自己的方式把你的靈魂鍛造得異常強大。顧璘就是張居正最偉大的貴人。
顧璘才氣逼人,在政壇、文壇、藝壇,隻要是人類所能想到的“壇”,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走到哪裏,顧璘都是焦點。不過,正如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顧璘有政聲,卻沒多少值得一提的政績。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道德聲望和能力沒有必然聯係。若幹年後,有人回溯顧璘的人生,唯一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他慧眼識張居正。
1536年秋天,顧璘正在武昌城編輯湖北各地優秀文人的詩歌。其中有一首詩引起了他的注意,這首詩雖然用詞稚嫩,但字裏行間卻透露出了不同尋常的情懷。
詩名為《題竹》:
綠遍瀟湘外,
疏林玉露寒,
鳳毛叢勁節,
隻上盡頭竿。
顧璘對這首詩極感興趣,叫來負責采詩的人,問詩作者的情況。采詩人看了看作者姓名說:“這首詩是在江陵采的,作者好像是秀才,在私塾教書。”顧璘已經站起來,說:“走!我們去江陵。”
顧璘和他的助手去江陵找張居正,但路子不對。張居正隻是童生,他們卻到秀才堆裏去找;張居正隻有十二歲,他們卻到二十歲以上的人群裏去找。所以他們找了很久,也未找到《題竹》的作者張居正。顧璘的助手想借助政府,顧璘製止說:“咱們是尋訪名士,政府那群辦事人員吆五喝六,嚇跑了名士怎麼辦?”
皇天不負有心人,幾天後,顧璘終於打探到了張居正的住所。那是一所學校,張居正正在那裏溫習功課,準備明年的鄉試。顧璘有失大家風範地跑進學校,詢問張居正是誰。
有人指著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對他說:“他就是張居正。”
見張居正年輕得一塌糊塗,又一表人才,加之英氣勃發,顧璘內心狂喜。正如去相親,早就知道相親對象很漂亮,可一相見,不但非常漂亮,而且非常年輕,這足以讓人大喜過望。他拉起張居正的手,拿出那首詩,親切地問道:“詩作可是你的?”
張居正掃了一眼那首詩,想起幾個月前的一件事。那天,有人自稱是政府采詩者,要他的老師寫詩。他的老師寫完後,就讓他也寫了一首,當時寫的正是這首《題竹》。
他承認這首詩是自己作的,隻是不知道眼前這位氣質優雅、舉止不凡的人是誰,又是什麼目的。顧璘主動介紹自己說:“我是湖廣巡撫,此次來江陵,專為這首詩的作者。”
張居正那時還不知道顧璘的身份,如果他知道,肯定會受寵若驚。堂堂文壇領袖、封疆大吏會為了個孩子,從武昌跋涉到江陵,無論是誰得此榮耀,都會誠惶誠恐、激動萬分。
顧璘先評價張居正的詩作:“文采雖不出類拔萃,但在你這樣的年紀已是難能可貴,最動人的地方是你的念頭:‘隻上盡頭竿。’有想法,有魄力,有情懷。”然後是麵試,“我有一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否?”
張居正恭敬地說:“請大人出上聯。”
顧璘沉吟片刻:“玉帝行師雷鼓旗雲作隊雨箭風刀。”
張居正馬上應道:“嫦娥織錦星經宿緯為梭天機地軸。”
顧璘大喜,說:“國士非你莫屬,如果你不介意,我們就做個忘年交吧。”
張居正年紀雖小,又不是官場中人,可這點忌諱還是有的,哪裏有一介草民和堂堂巡撫大人結交朋友的道理,於是百般推辭。顧璘堅決要行使自己的意誌,甚至用上了官老爺的威嚴,張居正沒有辦法,隻好結交。
張居正當時才十二歲,就已驚到顧璘這樣的人。十二歲的年紀,不眠不休,能讀多少書?由此可知,才華這玩意兒就是老天爺賞飯吃,後天通過努力可能會得到,但遠不如老天爺賞賜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