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逢紅塵內
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
萬戶垂楊裏,君家阿那邊。
相逢紅塵內,相知即是緣,縱使相隔了千百年,那一輪曾照耀過古今的明月,會帶來他的消息。
翻開曆史長卷,穿越時光的洪流,望紅塵煙雲過處,數殘紅點點。那清冷箏琴,那月輝皎皎,那西山殘陽,那潺潺溪流……尋覓著誰的煙雨紅塵。且夢回唐朝,望那遙遙盛世,榮華籠罩,在曆史在紅塵留下驚鴻一瞥。縱然是曆盡時光洪流的淘洗,它依舊絢爛,繁華。
沏一壺香茗,品百態人生墨香描畫,撥開繁華,尋君一生路。時光的灰燼,散落於紅塵,彌漫於心間。憂傷的心就像那傷逝在風中的紫蘭花,在孤寂的時候給心靈一個恰到其處地缺口。
開元盛世,民間一片祥和,聖皇的光輝照耀著五洲四海,也照耀著偏遠寧靜的青蓮鄉。青蓮鄉是山清水秀的地方,與山糾纏,和水交頸。是這繁華盛世裏了也一葉青蓮。
開元,是繁盛的一個頂點,葡萄美酒醉了漢宮秋,夜夜燈宵美如晝,小民藏米萬擔,國家庫存殷實,私人倉庫也豐足。社會安穩,每一天都是吉日。
杜甫《憶昔》詩雲: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就是曆史上稱之為 “開元之治”的年代,是中國曆史上一段璀璨繁華的記憶。
李淵建立了唐朝,多年的戰爭使國家經濟、政治消退,百姓也在慢慢開始新的和平生活,李世民開辟了“貞觀之治”,唐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而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把唐朝推向了輝煌的頂峰。
盛世,聖主,亦多聖賢。李隆基用臣不拘一格,敢於啟用前朝老臣姚元之,並對其青睞有加。在這樣的朝代不會有人再擔心是否有無用武之地,而是要充實自己的學識,為這太平盛世獻上一份力。
聖皇的恩澤普照著青蓮鄉,青蓮鄉有一少年,躊躇滿誌,也要立於朝堂之上,振威於四海之內。朝廷激辯,文采飛揚,為皇上分憂,為百姓造福。
這少年即是後世傳誦的“詩仙”——李白。
人生百轉,願望會與現實異路,李白當時不曾會料想到,他的詩會流傳千古。他也沒有想到,盛世流年沒有成全他的一腔熱血,他的未來懷才不遇痛了千年。
微風徐徐,傷了夢,浸了酒,是什麼讓回憶可以這麼甜、這麼美,卻讓現實充斥著無所不在的骨感。溪水潺潺,漫過了草,繞過山,在這個安靜祥和的小山村裏緩緩地流淌,伴著李白的青蔥光年。
我們了解一個人,總習慣追根溯源。在窗邊的殘夢中牽著先祖的碎影。李白何許人也?即是要從先古溯起。
家世,是生命的底色,古代文人,極為看重,它被看作是一種隱形標誌。出身鍾鳴鼎食之家的,自然是殊榮;出身貧寒微末的,也總要追根溯源,找出一點華麗的牽念。此種風氣,李唐時期為盛,李白也未能免俗。他曾不止一次地暗示自己與李唐天子的宗親關係,天子,是天命的尊者,沾了天子的光暈,底氣總是會強了半分。這事情真實與否,卻留下了諸多尚未可定論的疑惑。可越是無法定論的東西,越是令人著迷。
李白,在生命之初,就留下了不可參透的迷。
據唐朝李陽冰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乃五胡十六國之一的西涼國創建人武昭王的九世孫。待到隋朝末年,李白顯赫的家族發生了一次變故:他的某一位祖先犯了罪,隻好一家人背井離鄉流落到西域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起流浪,客居他鄉。多年的流浪終於盼到了歸期。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李白一家才從西域返回內地,在西蜀綿州的昌隆定居下來,並恢複李姓。
曆史細節已經淹沒在時光中,無從考證,隻能留待後人兀自思量。
李白的父親名客,有客居之意,說不清道不明的,有些悲傷的意味。定居昌隆以後,李客始終過著不求仕進的隱逸生活。遠離紅塵之外,也就鮮為人知,有了些神秘的色調。
李客賦閑在家,他常常管管孩子們讀書,李白後來還回憶起父親令他誦讀《子虛賦》的情景。李白這位曠世奇才,大概就是在這位神秘的鄉間隱士手中發蒙的。關於李白的母親,現在各種資料中唯一提到其母親的,就是說李白出生時,她夢見長庚星墜入懷中。因此李白取名白,字太白。
這是一個帶有些神秘色彩的故事,為李白母親的身份,也蒙上了神秘的麵紗。世世流傳,卻無人可以捕捉真相。諸多謎題,等待著諸人的追尋。而我們要追尋的依舊是這位詩仙的傳奇人生。
所有看透,都是在迷惑裏沉淪後的懂得。因此,當時當處當執著。
李白正是在淪陷紅塵後,在世事的漩渦裏打轉掙紮,才得以讓靈魂羽化成仙,練就詩骨仙風。
詩情畫意詩文人的生活夢想,卻也是緣分才能使然。是什麼樣的仙風傲骨造就了李白的一生,卻也又是什麼讓他鬱鬱不得誌,無論是那美麗的夢想還是那驚豔的時光。
縱然一路拚搏得到的是苦痛與失望,他亦無悔與曾經熱血噴張地執著過。他記得,某個驟雨的傍晚,天空像被蒙了一層灰白色的布,暗淡的月光透射出來。本是隻能聽見那窗外暴雨的聲音,卻被那映在窗紙上的那身影吸引。
一陣風吹過,燭火一晃的,刹那的昏暗後更加明亮。他持劍揮舞,雖不是江湖大俠之風,卻也如遊龍戲海,矯若驚鴻,一翩翩佳少年,麵若秋月,眉目疏朗,身軀亦不魁梧高大,也不瘦小文弱。轉身回首亦是顧盼生姿。
那一時,他是火山迸發後的熔岩,等待著滔盡人世悲歡後的涅槃。明日繞著涼秋,他時而在口中滔滔吟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聲音清晰流暢,高低音停頓錯落,聲音不濃不淡,如那莊子那般的逍遙自在。少年時的李白對科舉這種製度算不上排斥,卻也是不屑的。他覺得“貼經”是靠著死記就能寫得好的,算不得什麼學問之談,更是束縛得人的個性,那會有什麼上乘之作。
這也正是他的父親發愁的一點,兒子不屑於“進士”,又怎麼食得君王祿,伴君左右做個一官半職。
正思索著這些煩心事的李客卻感到院中有清明悅耳的舞劍聲,微笑著推開窗子,見到兒子正在練習劍術。劍術雖不高明,但是卻有一股子神采在其身姿中幻彩發光。
一招一式間能見到少年眼眉中的英氣和氣概。李客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不僅僅是因為讀書刻苦的李白小小年紀就能做得好詩,五歲識字,十歲便能通讀《詩》、《書》,還因著兒子的思想與眾不同,頗有大家風範,更是得了父親的意。
自從李客隱居至此,便將劍術荒廢了,直到整理家中雜物的時候將自己一柄祖傳的寶劍“龍泉”翻了出來,便一時心癢練上幾招幾式,不料被李白看了去,便日後每日纏著父親教給他。不想理會卻被李白這個精靈古怪的少年偷學了去。
漸漸地得知了當今聖上求賢若渴的願望,李白便萌生了位列朝臣的思想,這也是少年的李白初次萌生的對於未來夢想。理想的種子漸漸在心中發了芽,生了根。但是現實卻總是現實,它不會和理想相提並論。
就這樣,位列朝堂之上,為吾皇分憂,與三公同朝。這是他最初的願景,但是卻也成了他最終的傷痛。經曆後,他得到的,是靈魂最徹骨,最真實的曆練。
2.人芸童事
時光讓生命老去,也會賦予生命非同一般的意義。每一個生命的開始,也是一段未知命運的開端,或許當時的李客,並沒有想到,李白這兩個字,在曆史的光陰流轉中傳承下來,成為了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名字。
李白成為錦繡盛唐中一個璀璨的標誌,成了一個民族魂裏永遠活著的謫仙。他為後世子孫,造就無數浪漫仙逸的夢境。而他的人生,更是一個浪漫而真實的傳奇。
李白在詩中從未提及自己的母親,所以他的母親的身世也就成為了一個謎一樣的存在。蟄伏在每一個關注李白的思想裏。
謎,是一朵有靈性的花,會在人們的思索裏,開始各色美態。人們不禁會想,是否就有一位這樣一位女子隨了李客,然後孕育出了半個盛唐的見證人呢?李白的那雙明亮如星光的大眼睛又是否得來自他的母親?然而歲月埋葬了諸多真相,留下了諸多亙古的謎題。
李白的兄弟姐妹很多,除了一個名字叫做“月圓”的妹妹。李月圓比李白小兩歲。相傳她是個貌美嬌俏的才女,兒時月圓和李白一起跟父親李客讀書,平時也喜愛吟作對。偶爾妹妹月圓還會比李白略勝出一籌。
相傳李月圓年輕時,為代哥哥李白盡孝,雖許配人家,但留而未去,於是李白為妹妹建造了粉竹樓作為繡樓。李月圓死後,就埋在隴西院後的山坡上。《彰明縣誌》記載:“李氏月圓墓,縣西十五裏天寶山隴西院旁,道光八年(1829年)培修。”
在墓前不遠的地方,有一方石刻,上麵的詩句讓人回味:“阿兄文壇早蜚聲,妹塚亦存輸社名。畊讀並傳民意重,太白月圓共長生。”
縱使今生不複相見,兄妹情意長生與天地。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才子,而他的母親似乎毫不遜色。那是在李白隻有三歲的春天,李家一家人坐在院落中正觀賞著滿園的春光美景,李客便隨口的說出了“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而李白的母親則視為微笑起來:“火燒葉林紅霞落”在樹下玩耍著一朵白色梨花的李白似是無意地舉起白花:“李花怒放一樹白”。
那時的李白僅僅隻有三歲,
餘光中詩讚“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李白的出現無疑是唐朝的曆史記錄者。他用他的詩篇告訴了後人盛唐的繁華,雖然真實美好,但也非常黑暗。時光流逝,年幼的李白慢慢地長大。盡管他沒有表現出比其他小孩更加突出的才能,但是李白的父親還是把早就準備好的桑弧蓬矢掛在了屋前,希望李白可以等他日大展宏圖,不要同自己一樣隱居在這裏一生。
任何事情都像是有著既定的軌道,井然有序地走向自己的繁華、衰敗,也或者是平凡。
盛唐皎潔的月光照耀著一寸寸光陰裏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然後陳釀出獨特的曆史味道。
孩童的世界,生命裏總會充滿奇異和浪漫。小時候,李白聽見了大人關於神仙的談話,他就開口說道,月亮就是神仙的鏡子,那些神仙還時常會照鏡子。
聽見月亮中有月兔在搗藥,他就會馬上問那些要給誰吃,還自言自語地說:“給我吃哩!蜜蜜甜!”說著還呷呷嘴。
母親笑著摸摸這個調皮的孩子的頭發,嗔怪地說他又在扯謊了,但是在旁邊的奶媽卻說:“我帶的娃娃從不扯謊撂白。小孩家多半說起風就是雨,長大懂事了,自然就不會這樣‘神說’了。”
隨著時間一年一年地流逝,李白的“神說”卻完全沒有停止。當父親教會他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就會說自己看見了遠在千裏之外的雲夢大澤。他還能夠清楚地說出那裏的山石花草是什麼樣子,恍如那夢境,是他真實到過的地方。而讀過《楚辭》和《莊子》以後,他就更加“神神叨叨”的了。
每當李白遠眺群山的時候,總會說從霧靄中看見了“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而當他漫步在波光瀲灩的江邊,他又會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想法。年幼的李白,迷戀在一個又一個古老而仙逸的幻境裏。
父親李客對李白的幻想感到不解,可是他卻沒有想到,正是教給他的那些古人典籍為李白插上了夢想的翅膀,讓他有了各色古怪的幻想。這樣兒時的經曆,也正契合了後來李白創作的大氣磅礴、想象豐富的詩篇。是性格與環境的造就,亦是命運使然,他注定要背負起一段盛唐繁華時光。
李白受後世矚目,是星光耀眼的才子。幼時,他同樣和其他孩提一般,有過爛漫活潑的童年。
小時候的李白很淘氣,和很多小孩子一樣,不喜歡大人們強加置的學習任務,更喜歡自由地去遊戲。一次非同尋常的見聞,卻讓他有所頓悟。一次,當李白偷偷地從無聊的課堂溜出來到河邊玩耍的時候,他看見一位婆婆在石板上消磨著一根粗壯的鐵杵。好奇心油然而生,李白興致勃勃地跑上前去問婆婆在做什麼?然而婆婆的答案卻是令人費解,她竟要這樣的一根鐵杵磨成繡花針!
在李白難以置信的眼神中,婆婆輕輕說道:“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件奇異的事,觸碰了李白的靈性,讓他有所頓悟。李白收起到河邊戲耍的想法,李白對婆婆道了謝之後,就跑回了學堂。功到自然成!這故事在光陰裏傳承下來,今時揭開,我們看到了神秘之下的奇光異色,有人說那位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界點化李白。
且不論傳奇的真實與否,這故事中昭然若揭的是一個樸素而永恒的道理,那就是堅持。正是這樣的一種契機,讓李白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恒心,什麼叫做堅持。才有了後來的刻苦讀書,,潑墨成詩,繡口一吐,就幻化成半個煙雨盛唐。
在李白十五歲的時候,遠方來了一位客人,住在青蓮鄉的這一個多月,這位客人,引起了李白極大興趣,李白幾乎是每天都緊隨身邊。而在這位客人在的這些日子,李白似乎忘記了他平時喜歡的那些遊戲和玩樂,整日纏著他。
這位客人究竟有哪些地方這樣地吸引李白呢?自然是見多識廣的心胸和滔滔不絕的文采。他不僅見識到國開元盛世的崛起,更有著精忠報國的決心。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李白總是感覺自己籠罩在一種綺麗的華光中。
這樣一位文采斐然、見識廣博的客人,更是讓李白的心思開闊了許多。本來就愛幻想的李白找到了更多源源不盡的思緒。漸漸地他對外麵的世界的好奇和憧憬更加深切。他仿佛能聽到心底強烈的撞擊聲,他渴望去見識一下這個繁華而錦繡的世界。
明明是一堵牆,牆角長滿了青苔和未知名字的花朵。可是他卻仿佛已經看到了牆的另一邊的廣闊天空和壯美山河,即使他仍未知道那花的名字。
盛況繁華的京城長安,古香古色蔓延著雲翳的東都洛陽。萬籟俱寂的夜晚,螢火蟲和暖暖的夜光帶來的浪漫,肅靜幽寂的山鄉,奏著《秦王破陣樂》的驍勇戰士……那裏,是如仙如幻的繁華境地,那裏,富貴遍地開花,盛景在流年裏也不曾衰頹。
李白用渴望,在心中繪就出了一幅瑰麗的畫卷。當訪客即將離開青蓮鄉的前夕,一連幾日杳無音信的李白突然從房間跑出來,滿臉欣喜雀躍的將一篇千字有餘洋洋灑灑的《大獵賦》呈現在眾人眼前。
“海宴天空,萬方來同。雖秦皇與漢武兮,複何足以爭雄?”訪客反複誦讀幾遍,越是品讀越是覺得大氣磅礴。明明沒有見到過,明明沒有任何經曆,卻將那些真實寫得入木三分。忍不住邊讀邊圈點,再看這眼前的少年,更多了幾分靈氣。
李白隻是聽著講了一遍,便像是親眼見過般。訪客慨歎:這大概便是《文心雕龍》中所提到的“神思”之神通吧。
當訪客告別時,依舊激動地對李客說道:“令郎絕非池中之物。”李客笑著答道:“青蓮鄉或許對他來說真的有些狹小了。”命運是個神奇的東西,從生命的開始便為傳奇埋下了伏筆。